錢往哪兒投?
銀行理財收益率不斷下降,股市一時半會指望不上,實業投資又怕虧本。房子成了性價比最高的理財渠道。
責任編輯:馮禹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石茹 曾玉
2016年6月27日,湖北武漢,10元猴年賀歲普通紀念幣第二批兌換正式開啟。不少市民一大早便來到銀行門前排隊等候兌換,長長的隊伍從辦理窗口一直蜿蜒到街頭。
銀行理財收益率不斷下降,股市一時半會指望不上,實業投資又怕虧本。房子成了性價比最高的理財渠道。
偏偏就在此處,他們面臨著各種誘惑。市場上的各路資金如潮水般涌來,有的投給地產開發商,押寶未來;有的幫購房者加杠桿,熱炒當下。
焦慮的中產
長期來看,沒有比一線城市的房產更能保值增值的投資品了。
“從我做起,抵制房地產債券!——然而那是不可能的。”2016年8月底,閩系房企融信中國在上海靜安拍下史上最貴地塊后,一位上海債券經理在其朋友圈寫下一條分裂的狀態。
狀態的配圖是一連串的質問:110億元人民幣在中國能買什么?就這么一塊地皮。別喊貴,都問問自己,是誰幫房企發的ABS(資產證券化),是誰幫房企承銷的債,是誰幫房企成立的信托計劃,是誰幫房企弄出來的夾層、劣后。都是你們,傻了吧,自己都買不起房了吧。
當債券經理和他的同行們把手里的資金輸送給一個個房企的同時,他向南方周末記者承認,以他每月數萬元的金領階層收入,也已買不起上海市區均價過6萬一平的房子了。
9月12日,南方周末記者參加的廣州一個典型的中產家庭聚會上,幾對80后夫婦正在閑聊。他們大多來自銀行、保險、融資租賃等央企、國企金融機構。談到現在錢能干什么,大家都顯得有些無奈。
其中一位男士兩個月前剛在距離市中心有半小時車程的番禺區某知名大盤買了一套房,價格接近3萬一平。此前一直沒有買房,是因為他想和朋友合開一家餐館,也想過投資一家樓下的便利店,但考慮到這些投資畢竟跨了行業還有可能賠本,就覺得目前還是買房更靠譜。
現在是“資產荒”時期,他所在的主投制造業的融資租賃公司,也很難找到投資標的,公司從銀行拿到錢后,大部分輸送給了地方投融資平臺。
另一位男士三年前在高點買入了數十萬元的黃金,現在還巨幅虧著,他建議大家都把閑錢投到他所在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上,雖然該公司理財產品今年的投資回報率已從去年的7%下降到不到5%,“說明公司也沒地方投”。
融360提供給南方周末記者的一份報告顯示,2016年3月份,全國銀行的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是3.89%,又創新低。去年的平均收益率還在5%,今年可以說已經沒有收益率在5%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了。
一位同在保險業的男士往事不堪回首。2015年,股市正繁榮的時候,他除了把自己工作3年攢下的全部積蓄50萬投入股市,還在一次午飯時間,把公司附近所有銀行的信用卡都申請了一張,通過提現功能,為自己加了一倍杠桿。他曾建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