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氏騙局,還是傳銷?探底“一點公益”
“既不投資,又不理財,激勵的錢從哪里來?那不就是拆東墻補西墻,萬一墻拆完了又咋辦?
責任編輯:呂宗恕 蘇永通
深圳前海中盛一點科技有限公司一樓辦公大廳。
“既不投資,又不理財,激勵的錢從哪里來?那不就是拆東墻補西墻,萬一墻拆完了又咋辦?”
一點公益:“龐氏騙局是永遠不可能循環的,但是我們可以形成一個閉環。按照我們的邏輯,消費者是可以拿回激勵的。”
“這是一種把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放大來維持承諾收益的行為,是用后期消費者投入的資金彌補前期消費者收益的行為,本質上是傳銷。”
一點公益:法律規定的傳銷組織層級是三級以上,“我們只有一層,而且這只是平臺推廣的一種形式。”
人家買東西是越便宜越好,張茅的選擇恰恰相反。他花了5380元,在“一點公益”平臺上購買了一部市價才4000多元的華為P9 Plus手機。
吸引張茅的,是不同尋常的“返利點”。一點公益宣稱,消費者在平臺入駐商家購買產品,除了收到產品之外,還可享受最高達消費額109%的返利。
然而,消費已過去快兩個月,張茅才拿到79塊錢,距離預期的返利總額相差5785.2元。他有點懊惱:“朋友不建議我弄,我愣是沒聽。”
2016年9月5日,張茅在“一點公益”貼吧發了一個帖子:“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平臺?”在網友的回復里,幾乎沒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還有評論讓他惶惶不安:這可能是個騙局。
多位學者和公益觀察人士認為,一點公益的經營模式,難以擺脫龐氏騙局和傳銷的嫌疑,且非真心實意做公益。對此,南方周末展開了全面的調查。
“創新”與“共贏”
“我們不叫返利,叫激勵。”
“這里先糾正一個詞,我們不叫返利,叫激勵。”說這話時,陳加民語氣嚴肅。他是深圳前海中盛一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點科技”)董事長,也是一點公益平臺運營模式的設計者。
2016年3月8日,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以下簡稱“光華科技基金會”)發布通告,宣布與一點科技合作開展的“一點公益”項目正式設立。4月2日,一點公益技術平臺1.0版本正式上線試運營。
在一點公益官網上,緊挨著LOGO的是兩行小字:以商業服務促進公益發展,讓公益全民化、系統化、痕跡化、持續化。前一句是對一點公益運作模式的概括,后一句是其主要公益理念。
這是一種所謂“互聯網+公益”的又一次創新,即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在網上商城及線下聯盟等商業模式中設置捐贈模塊,為消費者及商家提供捐贈渠道,積極探索創新公益項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我們認為應該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發揮公益新力量。”陳加民說,“以往的公益全民參與度不高,也有許多不規范、不透明的地方,因此一點公益倡導全民化、系統化和痕跡化,讓大家一起參與公益,并對公益人才進行系統培養,使捐贈者每一筆捐贈都有跡可循。”
“當然我們還提出了持續化。”陳加民把“持續化”這個概念單獨挑出來,“這個是最難解決的。”
因此,一點公益設置了消費激勵模式。
按照其運營規則,商家需選擇讓利6%、12%或24%等三種比例(不同的讓利比例又被商家稱為系列)入駐平臺。選擇一種讓利系列,即被一點公益視為同意讓利標準,按每筆成交額的讓利比例讓利給平臺,平臺再將每日商家總成交額的1%捐贈給光華科技基金會。
在平臺上購物的消費者被稱為“信使”,他們選擇在不同讓利系列的商家消費,會獲得不同比例的“激勵”。在6系列的商家消費,平臺將拿出消費額的27.5%返還給信使。在12系列和24系列的商家消費,激勵則分別是55%和109%。
只要有信使消費,平臺就可以收到源源不斷的讓利款,之后平臺將讓利款按固定比例平均分配給前期已經消費過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