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退黃疸神藥”被叫停背后 中藥注射液,安全再“補課”
中藥注射液,“百分之八九十都沒有做過符合現行法規要求的藥理、臨床、安全性評價研究?!?/blockquote>責任編輯:呂明合
中藥注射液審批門檻不高,在1985年藥品管理法實施前,幾乎不需要開展嚴格的臨床和非臨床研究,即可獲批生產,留下了大量遺留問題。
茵梔黃的尷尬遭遇,折射的正是中藥安全性之困。頻發的不良反應,讓中藥注射液成了“話題劑型”。
中藥注射液,“百分之八九十都沒有做過符合現行法規要求的藥理、臨床、安全性評價研究。”
2009年,原國家藥監局啟動全國“中藥注射劑安全性再評價”的專項行動,“這是‘補課式’甚至‘還債式’的研究。”
談“茵梔黃”色變。
“這個藥對我們來說就像噩夢,我不愿再回憶,請你理解。”南方周末記者數日來多次聯系凌昊(化名),幾乎都遭拒絕。
九個多月過去了,茵梔黃、黃疸、溶血、死亡,這些詞在凌昊面前還是需要盡量避免。作為茵梔黃受害者小楠(化名)的父親,2016年9月7日,他剛剛以原告的身份參加完庭審,身心俱疲。不過,法院并沒有當庭宣判結果。
就在此前一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食藥監總局)正式發布了修改茵梔黃注射液說明書的公告。公告要求所有茵梔黃注射液生產企業,增加“本品不良反應包括過敏性休克”等警示語,并對“不良反應”“禁忌”和“注意事項”進行修訂。值得注意的是,在禁忌證部分,第一次明確了“新生兒、嬰幼兒禁用”。
雖然僅涉及注射液一種劑型,但凌昊相信,“這個遲來的公告,是用命換來的”。按照他的說法,2016年1月,兒子小楠在服用茵梔黃顆粒劑后發生溶血,因病情發展太快,搶救無效,最終離開了人世。
母嬰論壇里,無數新晉爸媽的心被公告牽動。
而在微博上,知名兒科網紅醫生張思萊的一篇文章《請不要使用茵梔黃口服液給新生兒或小嬰兒退黃》,更是讓家長的擔憂達到頂峰——在很多醫院,使用茵梔黃退黃疸早已成為“標配”,注射液被“打入冷宮”,口服液和顆粒劑還能使用嗎?
“退黃神藥”出事了
2016年1月1日,小楠出生。初為人父的凌昊發現,孩子的皮膚微微發黃。
“十個寶寶八個黃”。在中國每年1700萬新生兒中,黃疸發生率高達60%-80%。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升高,新生兒常常會出現皮膚、黏膜和鞏膜黃染為特征的病癥。
5天后,凌昊帶著小楠再次到醫院檢測黃疸。事后的醫療鑒定報告顯示,“患兒一般狀況好,生命體征平穩。”考慮到小楠的皮測膽紅素較高,醫生開具了茵梔黃顆粒劑,并要求其在3-4天后進行復查。
凌昊沒料到,這成了命運轉折的3天。小楠后來被確診為“蠶豆病”,一種遺傳性紅細胞酶缺陷疾病。
“茵梔黃口服液中含有金銀花提取物,可誘發蠶豆病患兒發病。”原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兒科主任張思萊表示。這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醫生的觀點:使用茵梔黃容易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