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沙龍】“要以混合戰爭視角觀察國際安全”
中國應以開闊的戰略視野,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指導,開創亞太和平與繁榮的未來。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劉文琴 曾緯 趙建楠
9月13日上午,在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后,中俄雙方陸戰隊員在休息間隙進行友好的交流,充分展現了國際安全合作的重要性。
如何管控好雙方的分歧,不至于因為雙方小的摩擦引發對抗升級而被動掉進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考驗著中美雙方的智慧。
中國應以開闊的戰略視野,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指導,開創亞太和平與繁榮的未來。
不久前,在新加坡舉辦的第18屆亞太高級軍官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的聲音備受關注。就“混合戰爭”“權力轉移”、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等議題,與會中方代表朱啟超研究員接受了南方周末的采訪。
“戰爭不再只是純粹武力沖突”
南方周末:作為亞太和平穩定 的“穩定器”,中國對于亞太安全穩定有哪些影響?
朱啟超:我們向國際社會闡明,中國崛起包括中國軍事現代化建設,當前及未來都是亞太安全和平的穩定器,這個判斷主要基于四個理由:一是能力,中國的大而孱弱是地區安全的不穩定因素,中國軍事現代化建設將使得中國更有能力維護亞太乃至世界和平。二是意圖,中國的積極防御的國防政策和對于世界的承諾,比如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中國曾經遭受列強侵略的痛苦經歷,使得中國即使強大起來也沒有成為霸權國家的意圖。三是遵守國際規則,中國不會挑戰現有的國際規則,不僅如此,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快速發展正是在融入現有國際體系的前提下實現的,中國愿意繼續成為現有國際規則的受益者、建設者而不是魯莽的破壞者。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對于南海問題,中國也保持極大的自我克制,面對小國挑起的所謂國際仲裁,中國選擇的是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國際關系普遍準則捍衛自身利益,而不是賭氣退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最后,中國不會關上開放合作的大門。中國在融入現有國際體系的過程中,與國際社會建立了雙邊、多邊對話協作機制,并努力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與國際義務,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爭端,而不是動輒訴諸武力。
南方周末:在第18屆亞太高級軍官研討會上,討論的主題是“混合戰爭”,它帶來哪些新的影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