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本出兵海外,媒體就不可能再中立”——來自《朝日新聞》的懺悔
日本領導人從歷史到今天,都缺乏在危機中領導國家的能力。
責任編輯:聶寒非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展示日本友人大東仁捐贈的1937年12月17日出版的《朝日新聞》號外“今日南京入城式”。
在大量接觸史料之后,參與調查過程的日本記者驚訝的是,日本領導人從歷史到今天,都缺乏在危機中領導國家的能力。就在完成《朝日新聞》歷史調查后不久,發生了福島核電站事故。日本政府拖延或遮掩信息,遭國際輿論詬病。這與戰爭時期中央政府無法壓制軍國主義狂熱抬頭如出一轍。
就媒體而言,從二戰時期到今天,日本新聞界都缺乏持續、深入的調查報道——對公眾交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揭露被人忽視或掩蓋的真相,本該是督促領導者的最佳方式。換句話說,調查報道的缺失,可以看作助長日本政府“無領導力”的原因之一。
1928年6月4日凌晨5時25分,沈陽西北皇姑屯車站一聲巨響,東北軍閥張作霖乘坐的火車爆炸。
當晚《大阪朝日新聞》指責“南方的中國國民黨軍隊”是襲擊兇手?!稏|京朝日新聞》根據日本軍部信息提供了這樣的細節:“6月3日晚11點,兩個神色可疑的中國男子出現在皇姑屯鐵路站附近,遭到盤查時,發現他們口袋里有張作霖列車的行駛時刻表。”
若干年后,當事人回憶、西方媒體揭露,證實爆炸是日本關東軍所為,除掉“不聽話”的張作霖,制造中國南北軍事力量對抗。而當時,日本媒體一邊倒地跟從軍方說法,指責國民黨。3年后,“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關東軍同樣嫁禍中國軍隊而未遭本國輿論質疑。此后,日本軍部主戰派占穩上風,終于關東軍繞過中央政府出兵,全面侵華戰爭無可挽回。
“當我們回看歷史,忍不住猜想戰爭是否有可能被阻止?不要忘記,當時日本仍有兩黨制,如果日本媒體把皇姑屯、滿洲國、‘九一八’這些事件的真相揭露出來,交予公眾討論,或許是可以阻止出兵的。但是,一旦日本士兵被派去了海外——我想那是一切的分水嶺——媒體就很難不站在他們一邊了。”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1周年,筆者在東京訪問原《朝日新聞》主筆船橋洋一。他主導的調查項目結集成書《二十世紀日本傳媒、宣傳工具和政治》(Media,Propaganda and Politics in 20th-Century Ja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