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談與林毅夫二十年之爭:“很多爭論要若干年后才能見分曉”
事實上,林張二人的爭論已經持續了20多年。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曾玉
經濟學家林毅夫(左)與張維迎(右)在國企改革與產業政策方面的爭論已持續20年之久。
林毅夫與張維迎有關產業政策的公開爭論,最近成為經濟學界和媒體的關注焦點,新華網為此專門制作了專題,甚至預測說“假如從現實影響力來說,那么,林毅夫正在贏,未來還會繼續贏。”
事實上,林張二人的爭論已經持續了20多年。中國經濟改革從啟動至今已36年,但對于一個基本問題——如何理解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一直存在爭議。林張之爭,正是根源于此。而對于結果,唯有靜待時間的檢驗。
這不僅是兩個人之間的爭論,而是不同經濟學范式的爭論。南方周末2014年曾刊發對林毅夫的采訪《“既要有效市場,又要有為政府”》,此次再刊出張維迎談與林毅夫的20年之爭,試圖忠實記錄這場影響深遠的理論爭論。兩者孰是孰非,仍有待實踐檢驗。
一場有關產業政策的公開爭論,最近成為經濟學界的關注焦點。
爭論雙方林毅夫與張維迎均為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創始教授。林毅夫現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前身即CCER)名譽院長、前世行首席經濟學家、高級副行長。張維迎1997年離開CCER,后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2014年底重回國發院。
這并不是他們之間的第一次爭論,事實上他們已經爭了二十多年。
21年前的1995年,林毅夫與張維迎圍繞國企改革的方向展開了一場論戰,張維迎認為國企沉疴是國有制的產權安排所致,唯一出路是變國有為非國有;林毅夫則批評了國企改革的關鍵是改變其產權的觀點,主張剝離國企的戰略性和社會性政策負擔,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時間并未為那場爭論畫上句號。在2014年7月復旦大學舉辦的“楊小凱逝世十周年追思會”上,以及11月14日北京大學國發院舉辦的《中國的奇跡》(林毅夫為第一作者)出版20周年研討會上,林張二人又圍繞著國企改革、產業政策、政府在市場中的角色等問題展開激辯。
“沒有辦法,與毅夫觀點的分歧20年,始終如一。”張維迎在《中國的奇跡》研討會上感嘆。事后,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再過20年,可能依然是這樣。”
中國經濟改革從啟動至今已38年。楊小凱、張維迎等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取得的經濟增長源于市場對計劃經濟的替代,政府應該進一步退出市場、廢除管制,轉型為僅保護法治、自由和產權的“小政府”。林毅夫則認為,中國的成功在于抓住了符合比較優勢的發展機遇,政府在其中“95%的做法是正確的”,因此討論的重點不應該是政府要不要干預,而是哪一種政府干預能夠真正促進經濟發展。
現實中,兩種不同視角對應的政策建議截然不同,其分野集中體現于國企應該如何改革,政府應不應該干預市場,產業政策應該取消還是堅持。
“楊小凱逝世十周年追思會”后,林毅夫發表了一篇一萬二千多字的長文“我與楊小凱、張維迎到底在爭什么”,文中詳細回顧了他與楊、張的爭論,批評張維迎的某些辯駁“顯然是??诓粚︸R嘴的”,并給出了印證他當年觀點的現實證據。意思是,爭論的結果已見分曉。
張維迎并未撰文回應林的長文。“理念不一致,爭不出什么結果。”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重要的是未來的人們會接受哪一種觀點。”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留學期間林毅夫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舒爾茨的學生,舒爾茨的研究領域是農業經濟和人力資本。張維迎早年在英國師從研究企業理論和博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