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近震中】長時間“強震缺失”的后果?——地震專家眼中的汶川大地震

這次地震與三峽工程、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是否有聯系?反過來,這次地震對這些水利工程是否有影響?

責任編輯:朱力遠

■這次地震具體的發生機制一開始主要是擠壓,到地震快結束時可能還有走滑的能量釋放。

■四川地區很長時間內沒有發生強烈地震了,用業內的話說叫缺震,就是強震缺失,按照歷史的經驗,缺的時間越長,將來發生(強震)的可能性越大。

■雖然龍門山地區看上去構造活動不強,但是可能是處在應力的蓄積過程中,蓄積到了一定程度,地殼就會破裂,從而發生地震。

■在地震預報方面,美日等發達國家比我們沒有任何先進的。他們的先進是在于,建筑設防的安全性上,還有就是地震發生以后,可以相當快地確定位置和震級。

這場震驚全國的里氏7.8級地震始于北京時間5月12日14時28分,震源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的汶川縣,震級與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同。除了吉林、黑龍江和新疆地區外,全國都有震感。

據有關專家估計,震中烈度為10度左右,為淺源地震,深度大概為10公里,此前已有專家說,這次地震釋放的能量堪比400顆廣島原子彈。

截至記者發稿前,余震已經發生兩千多次,超過5級以上余震為14次,最大的一次余震是6.5級,發生在甘肅,6.1級的余震發生在四川汶川。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大的地震
公眾普遍關心的是,汶川這個地方為什么會發生這樣大的地震?

從大的方面來說,汶川處于中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

中國地震局的專家認為,因為中國東部和西部的地質分布、地殼厚度、地殼運動速度差別很大,而這次地震發生在東部和西部變化差別最大的這個帶上,即南北地震帶——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都為地震密集帶。

宏觀的解釋是,“印度洋板塊由南向北碰撞歐亞板塊,碰撞的地區拱起青藏高原。”中國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院倪四道教授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說,“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時,也同時向東北方向移動,擠壓四川盆地向東北走滑,而汶川地震就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東南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