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不再令人著迷”解讀王元化的六個關鍵詞
解讀王元化的六個關鍵詞:清華情結,基督教精神,北錢南王,北李南王,顧準與胡風,“新啟蒙”和“學林”
責任編輯:劉小磊 袁蕾
“這世界不再令人著迷”是王元化晚年最關心的話題,據他的弟子、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胡曉明透露,他一直有著“文明的憂慮”。
2005年3月2日,王元化在口述給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林毓生的信中引用了上述標題,副題是“關于文明的物質化、庸俗化與異化的通信”。
事情緣起于2004年12月,王應朋友建議,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了一個“清園書屋筆札展”,他說:“我已經老了,沒有力氣再做什么事,我想通過這次展覽,多少顯示出一種和只顧向錢看的消費主義和娛樂文化有所不同的文化氛圍,但是我失敗了。”
令他沮喪的是,那些觀展者多半來是看熱鬧的,那些能夠體察他“那點用意和苦心的”卻寥寥無幾。最令其啼笑皆非的是留言簿上,經常會有“某某某及其女友某某某到此一游”,或畫上一顆心,“某某某及其女友共同簽名”。
然而10年前,他在新華書店簽名售書,那些讀者還“求知欲很強”,他對短短10年間,國內文化衰敗及人文素質下降的速度之快表示吃驚,由此“想到我們悠久的文化傳統,倘聽其毀于一旦,實在是于心難堪此劫”。
其實2002年,王元化受到史華慈教授有關中國與當今千禧年主義臨終遺言的啟發,開始思考這一問題。史氏的基本觀點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所形成的物質主義及消費主義浪潮正蔓延全球,并被作為一種普世理念傳播,從而忽視了新科技及經濟全球化所可能導致的諸多倫理問題。
重讀陳寅恪的所有著作并發表、整理或出版系統性的讀書札記,是王元化去世前另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
陳是王元化生前最推崇的學者,在他精力尚佳時曾細讀《柳如是別傳》,做過大量眉批。大約從2006年開始,他找胡曉明等學生開始做這個工作,原計劃是每周談兩到三次,可也僅僅兩三次之后,便再也無法持續。除了學生大都本身教學科研任務繁重,時間不自由外,王的身體也每況愈下。
2002年10月,王元化被檢查出前列腺癌,開始推謝一切社會活動;后來又患眼疾,右眼視力完全喪失,寫作只能以口授、他人筆錄方式進行;去年下半年被醫院確診為肺癌,直至今年5月9日去世,一直纏綿病榻。
清華情結
王元化1920年出生于湖北武昌一個信仰基督教的知識分子家庭。一歲時母親帶著他來到父親任職的清華大學團聚。童年都在清華南院度過,住在南院12號。1920年代清華國學四導師除梁啟超外均居此處,其中1號為趙元任,2號為陳寅恪,17號為王國維。1997年,王元化曾應央視《讀書時間》節目邀請,重返清華園。在此前,其“清華情結”已經頗為彰顯,他在上海的書房名就是“清園”,著作多以“清園”為題,從1993年第一次以《清園夜讀》為題的文集,到2007年《清園談戲錄》,延續十數年之久。
清華園所倡導并為諸多學人先輩所躬行實踐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深為王元化推崇,他對清華建校時從美國引進的政治與學術分開的教育原則也十分肯定,并認為在當代也具有重大意義,因為“我們太重功利,不承認學術的獨立地位,必須使它依隨學術以外的目的。后來更強調政治統帥一切,把立場和態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胡曉明說,王晚年經?;貞泝簳r在清華園度過的美好時光,“可能年齡越大,舊時的記憶越清晰”,這與一般學者只能通過經典文獻感悟大師不同,他是能夠直接觸摸到的,就是那個每天在他放學回家路上經??吹降?mdash;—拖著一條長長的辮子在南園散步的王國維,清華園對他的影響已經浸入血肉,在積淀數年后,獨特的治學精神和氣質更為凸顯。
1997年,王元化參加杭州大學百年校慶,他被介紹為“原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而非“思想史的學者”,他由此感嘆“與過去相比,今日大學已成官場,大學不再以學者為榮,舉行校慶時,競以官階相炫”。此時,他拿來與過去相比的參照是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梅主政時自比唱王帽的老生,在戲臺上名為皇帝,實為配角。他稱贊梅雖自然科學出身,卻中西文理兼通,治校自然有大學之謂大師之相。
他的1990年代日記及諸多文章中,多有提及清華,1999年,為了發表一篇有關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