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億元背后的跨國造假鏈 SCI論文的中國生意
幾乎被中國學者“承包”的期刊不在少數,多屬于作者或機構付費、讀者免費的出版模式。2015年,中國為此支付了7217萬美元,大部分由科研經費和機構埋單。
責任編輯:呂明合 蘇永通
大學里公共場所貼滿了代寫論文的牛皮癬廣告。論文造假在中國已成公開秘密,而涉及國際論文造假的產業鏈還鮮少披露。
巴西雜志GMR被舉報疑似為研究人員跨國批量生產、發表學術論文。研究者發現,2015年該雜志發表的中國學者文章達到1605篇,占總發表量的78.1%。
至少11篇SCI論文中,有著完全一模一樣的實驗圖表。兩個地方不同醫院的兩群作者,在論文中使用了兩張同樣的圖表,甚至同時投稿并發表在同一期期刊上。
幾乎被中國學者“承包”的期刊不在少數,多屬于作者或機構付費、讀者免費的出版模式。2015年,中國為此支付了7217萬美元,大部分由科研經費和機構埋單。
學術的“污水井”,又多了一個。
這次掀開蓋的,是一家名為“剽竊監督”(Plagiarism Watch)的美國抄襲監測網站,網站編輯在調查一篇被舉報論文時順藤摸瓜,驚人地發現:一些旨在斂財的國外“掠食性”期刊與代寫論文的“槍手”公司狼狽為奸,疑似為研究人員跨國批量生產、發表學術論文。
被舉報的是巴西雜志《遺傳學和分子研究》(英文名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簡稱GMR)。研究者發現,2015年中國學者文章達到1605篇,占該雜志的78.1%。“這個雜志離中國遠遠的,隔著十萬八千里,影響因子(國際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主要看論文被引用頻次)只有0.764,居然比巴西足球還受到中國學者的追捧?”“剽竊監督”網站的編輯對此諷刺道。
“世界科學上最大規模的英文論文造假公司”。媒體的傳播雖有夸大之嫌,但對中國醫學界,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2015年年初,英國BMC出版社曾一次撤回43篇論文,其中41篇論文的作者來自中國。同年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也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學術周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其中多數作者也是來自中國。
作為世界最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之一,簡稱為SCI的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引文數據庫,一直被視為最重要、國際公認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工具。但如今,這一系統內的部分雜志,正用收版面費的形式,為中國論文造假者大開方便之門。
他們有共同的特點:都屬于OA期刊,即作者或機構付費、讀者免費的出版模式,都收取不菲的版面費。——在2015年,中國為此支付了7217萬美元,按照6.6的匯率計算,折合人民幣約4.7億元。而這些錢,大部分由科研經費和機構埋單。
依附于巨額版面費,一條完整的SCI論文跨國造假產業鏈,正在蓬勃生長。
11篇論文同一張實驗圖表
如果沒有舉報信,哪怕是最先進的技術也很難識別出,至少有11篇發表在不同雜志的SCI論文中,有著完全一模一樣的實驗圖表。其中一個名為圖表三的流式細胞檢測結果,出場率更高達9次。
這些論文的作者都來自中國,其中兩篇論文作者都是威海市文登中心醫院的醫生,余者分別來自不同的地區和機構。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