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長征”一詞誕生地

“《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不僅使一個偉大的詞語誕生,更是當時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集中體現?!?/blockquote>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劉文琴 曾緯

草坪上有3塊被稱為“結盟石”的石頭,81年了,仍保留著原來的樣子。81年前,劉伯承與果基約達等人就是在這幾塊石頭上談話彝海湖泊。(陳之琰/圖)

“《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不僅使一個偉大的詞語誕生,更是當時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集中體現。”在冕寧大大小小的紅色紀念館中,講解員總會一次次地背誦這份在當時給彝人帶來不小震動的布告。

已在西昌城內定居的阿木還是常常會回到他出生的那個西河村——那個西蜀涼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冕寧縣的腹地,那個坐落在安寧河畔的小小村落。

這些日子午睡后醒來,阿木會經常擦擦客廳里外婆的遺照:極具彝族特色的黑色纏頭帕之下,是一張滿臉褶皺的笑顏。阿木從小由外婆帶大,久而久之,老人家口中常常說起的當地故事,便成了故鄉對這個彝族青年最大的牽絆。

“冕寧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也發生在這里。”阿木撫了撫相片,“但是,在那么多小孩最愛聽的戰爭故事里,外婆最喜歡講的,還是紅軍的故事。你知道嗎?這里可是‘萬里長征’的誕生地哦!”

(農健/圖)

紅軍布告提“長征”

“眾所周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部隊共八萬六千人,分別自江西瑞金地區出發,由此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但其實,直到1935年5月紅軍進入四川大涼山之前,都還沒有‘長征’一詞。”在冕寧縣紅軍長征紀念館內的一張布告復制圖前,解說員的一席話引起了參觀者們的注意。

從20世紀30年代起(直到80年代),在國民黨的語匯中,一直將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誣稱為“西竄”。

1934年,中央紅軍因第五次反圍剿軍事失敗而被迫轉移,最初的目標是和紅二、六軍團會合。

一直到1935年夏,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才出現“西征”一詞。與此同時,陳云到達莫斯科,寫了介紹紅軍長征的文章,用的也是“西征”的說法,并通過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在巴黎創辦的刊物,傳到了中國。當紅軍入川之后,“長征”一詞才正式提出。

“我們現在所說的‘長征’一詞,正是出現在1935年5月21日的冕寧城。此后,紅軍于1935年12月到達陜北,毛澤東在報告中首先對‘長征’一詞作全面的政治解釋,說‘長征是宣傳隊,是宣言書,是播種機,是以我們的勝利和敵人的失敗而告結束’。從此,‘長征’一詞進入史冊。”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