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企“搶”銀行,齊步奔向“大而不倒”
險企覬覦銀行資產已成為公開的“秘密”,通過對銀行、證券、基金、信托其他金融牌照的掌控,中國保險巨頭們正從單純的保險業務集合群蛻變為金融控股集團。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曾玉
2016年5月31日,位于成都高新區的安邦保險大樓。安邦已先后成為成都農商行和民生銀行大股東。
險企覬覦銀行資產已成為公開的“秘密”,通過對銀行、證券、基金、信托其他金融牌照的掌控,中國保險巨頭們正從單純的保險業務集合群蛻變為金融控股集團。因為擔心由此帶來的風險,監管框架正在相應發生改變。
2016年8月30日,廣發銀行董事長董建岳、行長利明獻相繼公開發表告別信,宣布二人正式辭任相關職位。信中透露,將由中國人壽董事長楊明生及原中國人壽副總裁、現廣發銀行非執行董事劉家德分別接任上述兩個職位。
早在2月底,中國人壽就以233億從花旗銀行手中“接盤”廣發銀行股份,交易完成后,中國人壽成為廣發銀行單一最大股東,占廣發銀行已發行股份的43.69%,距離50%的絕對控股僅“一步之遙”。
在這場歷時十年的漫長“告白”背后,是中國人壽成為金控集團的“雄心”。
中國人壽與廣發銀行股東的談判始于2006年。這一年,監管層放行銀行、保險互相參股,以工、農、中、建、交五大行為首的各大銀行紛紛涉足保險行業,成為國內保險、銀行混業經營的先行者。那時保險行業礙于自身實力、監管等原因,僅有平安一家旗下擁有商業銀行的絕對控股權。
十年后,除中國平安、中國人壽外,也僅有安邦保險于2011年成功控股成都農商行,其他險企或以遠低于50%的持股比例曲線參股銀行,獲得相對控股權,或仍在苦苦追尋下手目標。
保險公司覬覦銀行資產已成為公開的“秘密”,通過對銀行、證券、基金、信托其他金融牌照的掌控,中國保險巨頭們正從單純的保險業務集合群蛻變為金融控股集團。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美國國際保險集團(AIG)險些倒閉,對金融市場造成的毀滅性影響仍歷歷在目,正在走向“大而不倒”的國內險企又將給中國金融市場帶來什么?
巨頭誕生
中國平安是國內對“保險+銀行”混業經營模式最早的探路者。
“簡單理解這種模式,就是用銀行業務把保險和資產管理聯系在一起,以銀行作為天然的獲客渠道,同時為在銀行辦理存款和貸款業務的客戶提供保險銷售和投資理財服務。”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對南方周末說。
這一模式最早起源于歐洲,通常被稱作“全金融”(Allfinanz)或“保險銀行”(Assurebanking)。
198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讓多數歐洲企業處于國內市場飽和、外部競爭加劇的雙重不利環境中。為應對這一趨勢,金融機構拋棄了原有的分業經營模式,通過跨業兼并整合的方式逐步走向混業經營和集團化的道路,最終目的是獲得全球競爭優勢,由此催生出一批諸如德國安聯集團(Allianz)、荷蘭國際集團(ING)、富通集團(Fortis)等這樣的金融集團。
太平洋壽險副總經理楊曉靈對南方周末說,保險公司拿銀行牌照,主要是出于多元化經營的考慮,除了能夠擴大資產規模,公司ROE(凈資產收益率)也會有所提升。
郝演蘇形容,此類兼并合作是“保險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都會存在的訴求”,其本質就是對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追求,使得保險和銀行的服務產品在產量增加、合作生產后,平均成本不斷降低。
混合經營顯見的好處是,銀行可以通過代理銷售多樣化的產品,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保險公司可以利用銀行密集的網點擴大銷售規模、降低獲客成本。
但根據1993年12月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監管層對“分業經營”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保險業、證券業和銀行業等金融子行業實行分業經營”,換句話說保險公司無法自行成立銀行子公司。同時受制于資金投資渠道和資產的限制,險企想要通過舉牌或是并購兼并銀行難度也很大。
直到2002年,國務院批準中信集團、光大集團和平安集團成為綜合金融控股集團試點,標志著中國金融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