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通用航空業為何衰落?
2016年中國通用航空事故還在顯著增加,不僅通用航空新公司、價格較低的通用航空器發生事故,一些規模較大、歷史較長的企業也發生了嚴重事故,開始影響社會對通用航空安全水平的認知。
責任編輯:馮禹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孫一平
現有條件下,在安全挑戰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提升安全仍將是我國通用航空業發展的基調。
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美國通用航空業由盛轉衰。這是兼有社會轉型、交通體系競爭到行業經營策略調整的完整故事。
中國通航發展安全第一,但是通用航空仍然需要“先飛起來”、“先熱起來”。
美國通用航空器交付量的高峰在1978年,當年美國制造商交付了17811架通用航空器,而其中活塞類航空器14398架。但到了1994年,美國制造商僅交付通用航空器929架,其中活塞類航空器499架。一個市場幾乎消失了,美國通用航空業失去了10萬個以上的工作崗位,大多數制造商停止了單發活塞通用飛機的生產。
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美國通用航空業經歷了將近二十年的劇烈轉折期。這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呢?
這是兼有社會轉型、交通體系競爭到行業經營策略的完整故事。一方面美國從1970年代起,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州際公路體系,噴氣式運輸飛機投入運營和運輸航空走上規?;洜I道路,侵蝕了通用航空的競爭力。通用航空制造商在1970年代末過度的競爭與營銷策略導致通用飛機庫存激增、價格劇烈波動,也為美國通用航空業脫離正常軌道推波助瀾。
但最為重要的因素是社會對通用航空安全的顧慮。通用航空沒有獲得與運輸航空同樣的安全水平提升(見圖一),每年通用航空事故死亡人數雖然保持了穩定下降趨勢,但此期間全球航空運輸的安全水平提升更加顯著。近年來,美國運輸航空基本未發生重大航空運輸事故,2010年到2014年的5年中,美國運輸航空僅因事故導致11人死亡,在此期間通用航空事故導致2157人死亡,從單一乘客角度計算的事故風險來看,通用航空的事故風險顯著高于運輸航空。
從1970年代開始,戰后美國退役飛行員逐漸從通用航空退休,戰后出生的人口成為通用航空主要的消費者和從業者,他們的風控要求跟經過戰爭的退役飛行員完全不一樣。1960年代起,航空器制造商成為飛行器事故后產品責任訴訟案的被告人。根據1963年加利福尼亞高級法院的判例,即使不能證實通用航空事故是飛機缺陷導致,只要發現航空器有危險質量問題,制造商將承擔“嚴格賠償責任”。作為海洋法系國家,之后美國法院判決都遵循這一判例。根據中美航空合作項目(ACP)一項研究對某美國通用航空制造商10年間客戶訴訟的統計,盡管多數事故并非飛機缺陷導致的,但該公司每起案件的平均訴訟費用為53.5萬美元。高昂的訴訟費用和被動提高的產品責任保險費用,幾乎逼停了所有美國通用航空制造商的生產。這一現象背后,實質是戰后出生的“嬰兒潮&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