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跨界傾倒,為何屢禁不止
建筑、生活垃圾異地傾倒,一個已經被定義為非法的行為,但為何屢見不鮮又屢禁不止?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政府職能部門、相關領域專家、垃圾處理企業負責人,詳解其中是非。
責任編輯:何海寧 實習生 李蕊 萬曉華 王倩
近年來,生活垃圾非法傾倒,已成多地頑疾。
8艘用篷布蓋頭的船只,從上海悄悄行駛至江蘇省太湖強制隔離戒毒所碼頭。行蹤可疑。
當地政府接到村民報告趕赴現場,執法人員將蒙著的篷布掀開,一船船漚得發臭的生活和建筑垃圾暴露出來。隨之被揭開的,是連日來太湖沿岸莫名多出的“垃圾堆”之謎。
上述事件發生在2016年7月1日。水路運輸、隱秘的傾倒地點、混雜著生活和建筑垃圾,這是我國跨界垃圾傾倒的常見套路。
生活、建筑垃圾非法異地傾倒并不是新鮮事,早在2004年我國就有了此類案件的公開報道。南方周末記者通過搜索公開信息發現,僅2014年1月至今被公開報道的就有26起。
這其中,2016年1月至9月被曝光的案件最多,共14起,超過前兩年案件數量之和。此類垃圾傾倒案件在省際、同省城際、同城區縣之間都有發生。行政區劃交界處的村落、河道、公路等是多發地點。
跨省傾倒案例共9起,其中長三角地區的傾倒現象比較明顯。其中,2014年1月至今,由上海傾倒至江蘇的案件共4起。上海作為垃圾轉出地出現的次數最多,而江蘇則是跨省垃圾轉入地中最受“青睞”的省份,在9起案件中占到了5起,接受了外省逾兩萬噸建筑、生活垃圾。
建筑、生活垃圾異地傾倒,一個已經被定義為非法的行為,但為何屢見不鮮又屢禁不止?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政府職能部門、相關領域專家、垃圾處理企業負責人,詳解其中是非。
低價競爭的冒險游戲
真正原因在于城市垃圾處理能力無法滿足需要。“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經歷過像中國現在面臨的固體廢棄物數量如此之大,或增長如此之快的情況。”
張新建 北京桑德新環衛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
為什么屢禁不止?直接原因是環境執法監管不到位,企業或個人利欲熏心,違法追求利潤最大化;但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垃圾處理能力無法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
發生非法異地傾倒的地區,表面上是因為政府的市政環衛部門或環衛公司將垃圾交給第三方企業或個人進行處理,同時支付一定的費用。第三方企業或個人為了獲取最大利潤,將垃圾運輸到外地隨意傾倒。在此過程中,垃圾處理費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轉運費用,這個由垃圾的類型和運輸距離決定,一般一噸垃圾的轉運費用在60-120元之間;另外一個是垃圾的最終處置費用,這個主要由處理的工藝和方法決定,一般垃圾填埋的費用是40-60元,焚燒處理則高一些,在70-100元。垃圾非法異地傾倒,第三方企業或個人則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