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互聯網+民辦教育之路
許多人在辦民辦教育,也有很多人選擇了讓孩子去讀民辦學校,但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民辦和公辦的區別在哪里。
責任編輯:陳愷辰
莫道明:廣東省政協常委、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理事長、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董事長。
編者按
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近15萬所,專任教師300萬人,在校生達4078萬人,在校生在相應學段的占比約為:幼兒園51%,小學7%,初中10%,中職11%,普通高中10%,普通高校22%。莫道明心系教育事業,一手創辦目前已成名校的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并試水互聯網教育,探索教育改革之路,有許多獨到的教育理念與辦學經驗,在這里與大家分享。
學習的過程:歡愉而辛苦
南方周末:許多人在辦民辦教育,也有很多人選擇了讓孩子去讀民辦學校,但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民辦和公辦的區別在哪里。你創辦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簡稱省實附中),秉持的是什么樣的教育理念?
莫道明:我父母都是小學老師,耳濡目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從小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我是靠一路讀書讀出來的,上大學和上研究生改變了我生命的軌跡,我從這個大時代得益良多,也希望通過自己的一些作為來回饋這個時代一些東西。
我創辦省實附中的初衷,是踐行我的教育理想,我希望我的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我的教育理念是人本主義的,我遵從“以人為本”,認為每個學生都應該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
我們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這套教育模式去辦學。但值得追問一下:中國當今的教育制度是怎么樣的一個構成?不難發現,它既有對中國傳統的零碎的、碎片化的繼承,但更多是基于西方的那一套。
西方的現代教育體系是基于工業文明的,它設計的培養人才模式是為了適應與推動產業的發展。工業革命之后,社會需要大量的產業的工人、工程設計者、管理者。管理科學也是基于工廠的管理而產生。中國剛好要建立現代教育體系的時候,大家開始批判孔子,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反思,結果是,大多數情況下,否定戰勝了繼承。所以,我們現在的中國教育是西方教育和中國文化碎片化的集合。
幾十年過去了,現在信息文明強調自由、平等、個性跟創造力的培養。我們現在的教育系統也應該跟緊信息文明的腳步。我們仍維系著以前的這一套教育系統,有很多僵化、不合時宜的地方。
我個人推崇的教育理念是:“育人在先,教學相長”。學生、老師、家長三者不分主次。高低互相交流學習的過程,是歡愉的辛苦的過程。一定要告訴學生,學習是辛苦的,不是一個輕而易舉的、簡單的過程,教育的目的首先是為了個人幸福。如果這個社會大家每個人都幸福了,那么這個社會自然就好。我們按照這樣一個教育理念來籌劃我們的學校。
我們要尊重人的成長規律,根據他們的身心成長的特點來讓他們幸福。實際上我理解幸福有兩個方面的要素:第一,進入這個校園,他們要喜歡。環境對人的影響很重要。第二,老師要可愛,學生要喜歡老師,喜歡傳授知識的過程。
我們都是過來人,當你喜歡這老師,這門課很容易學好。這并不表明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