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諾貝爾獎】大隅良典,大器晚成
從28歲起,大隅良典就蓄上胡子,這成了他的經典標志。在科研方面,他也有類似的執著,選擇一條困難重重的偏僻小路。細胞自噬已被發現跟許多疾病有關,但大隅仍然堅持自己的研究方向。
責任編輯:朱力遠
大隅良典笑稱科研道路的重重困境大部分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從28歲起,大隅良典就蓄上胡子,這成了他的經典標志。在科研方面,他也有類似的執著,選擇一條困難重重的偏僻小路。細胞自噬已被發現跟許多疾病有關,但大隅仍然堅持自己的研究方向。
直到43歲那年,大隅良典才終于成為東京大學的副教授,并且擁有了一間自己的實驗室。他曾笑稱,科研道路的重重困境大部分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大隅良典1945年出生于日本福岡。他的父親是九州大學的一名工科教授,家庭氛圍讓大隅從小就開始熟悉科研生活。父親的研究方向偏向工業,而大隅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更加濃厚。他最初是對化學感興趣,進入東京大學學習化學,然而真正接觸這個專業卻讓他失去了興趣。當時是1960年代,分子生物學方興未艾,大隅決定轉向這個領域。
在日本讀博期間,大隅研究的是大腸桿菌的蛋白合成。多年之后,他在回憶自己的科研生涯時說:“不幸的是,我沒有得到很好的結果,讀完博之后,我發現在日本很難找到好工作。”
于是,大隅決定繼續從事博士后研究。他去了紐約,在洛克菲勒大學的一間實驗室繼續他的研究生涯。在那里,他日后的成就才開始生根,并讓他最終獨享201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在洛克菲勒大學的那段日子其實并不好過。用大隅的話說,那是他“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簡單來說,大隅在博士后期間再次改變研究方向,踏入一個自己并不熟悉的領域,因而舉步維艱。也是在這個時期,他開始接觸到酵母細胞。
酵母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常被用于釀造啤酒和制作面包。在生物學家的顯微鏡下,大腸桿菌是原核生物的代表,而酵母細胞則是真核生物的代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