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數量最多,或迎破局拐點 環境標志:國家認證,公眾難“認”證
大部分的認證是打擦邊球,只能稱為“評估”,而非嚴格意義上的“認證”。
責任編輯:何海寧 實習生 王倩 萬曉華
10月14日為世界標準日,中國已是世界上環境標志認證企業最多的國家,然而現實尷尬:認證很難得到消費者的認知。
“我國企業普遍缺乏相關能力和意識,更多是應付貿易方和政府要求,大多處于為了認證而認證的狀態。”
大部分的認證是打擦邊球,只能稱為“評估”,而非嚴格意義上的“認證”。
若不是經人提醒,從事教育工作的上海媽媽孫美美(化名)不會注意到,在兒子小學三年級的課本封底,有一個“綠色印刷”標識。她翻看了從小學到高中的課本,包括和上海教材不同的全國版,背后都有這個黃綠色的標簽。而在教輔材料中,這個標識很少有,包書皮則都沒有。
印在課本背后的標簽叫做中國環境標志。大部分的家長甚至教師,和孫美美一樣,即使天天捧著教材,卻從未留意過。
而孫美美代表的正是中國不斷壯大的綠色消費群體:29-35歲為主、“辣媽”、人口超過6500萬,近4年來增長14倍……阿里研究院的《綠色消費報告》根據阿里零售平臺2015年的數據總結道。
標識意味著什么?怎么保證印了標識就是環保的?孫美美的問題隨之而來。這是我國環境認證體系正面臨的考驗,亦是這一體系啟動二十余年來的痼疾:企業為認證而認證,而消費者難辨標識真偽。
數量全球最多仍難獲認知
中國環境標志簡稱“十環”認證——環環緊扣,象征公眾參與的十環圍繞著青山、綠水、太陽。在23年前,如此深意的標識是通過公開征集而來,但如今這一標識可能已被遺忘。
國際上最早將綠色認證用于產品的是原西德的“藍色天使”環保認證。1990年代初,在原環保局直屬單位工作的夏青和同事們借鑒這些國際認證,根據中國國情,提出“讓百姓手中的鈔票變成支持環保的選票”,十環由此誕生。
1994年,彼時的國家環保局、技監局、商檢局等和消費品相關的部委聯合成立了“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委員會”,秘書處設在中國環科院,夏青是秘書處主任。
然而環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