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累嗎?你有安全感嗎? 雕塑家向京的提問
開展前,她宣布暫別雕塑。她本想說“再也不做了”,但覺得毒誓很無聊:“又不是退出演藝圈,而且我也無法保證自己以后絕對不做了。發完毒誓回頭又做,就會顯得很二?!?/blockquote>責任編輯:朱曉佳 實習生 李舒凝
向京作品《一江春水向東流》。七件雕塑構成古怪的船隊。船槳好像被沒收了,河里橫七豎八地漂著許多酒瓶、藥瓶,“有些讓你覺得不安的東西在里面”。
做雕塑21年,藝術家向京第一次辦回顧展,取名“唯不安者得安寧”。
開展前,她宣布暫別雕塑。她本想說“再也不做了”,但覺得毒誓很無聊:“又不是退出演藝圈,而且我也無法保證自己以后絕對不做了。發完毒誓回頭又做,就會顯得很二。”
向京至少“改行”了。她與天娛傳媒的先鋒文化項目“明天的派對”合作,推出自己第一部影像作品。短片與回顧展同名,天娛傳媒的11位年輕藝人,身著淺色衣服,平靜提問。
曾軼可用標志性的嗓音問道:“你叛逆過嗎?”白舉綱飛快地問:“你每天都會做欺騙自己的事情嗎?每天都會反省自己嗎?”“一個女人如果不結婚、不生子,一輩子獨處,你覺得會不會很好呢?”李斯丹妮問。
到底會不會很好?“90后”李斯丹妮想到身邊那些不幸福的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如果遇不到對的人,我可以自己生一個孩子,就這樣過。”
短片里只有問題,沒有答案。問題是向京創作的基本動機:發現問題,再把它轉化為可見的作品。
自1995年起,向京維持著高度規律的創作節奏,每天開工很早,工作整個白天,三五年舉行一次展覽。若按年代順序參觀,觀眾可以輕易辨識她的不同創作階段。
2016年9月18日到10月22日,向京回顧展在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行,新作展“S”同期開放。
展覽期間,向京有時坐在展廳外的咖啡座,抽空看關于安樂死的紀錄片。對安樂死,她“只是理性地支持”。她很小就關注死亡,恐懼、好奇之余,發現對它一無所知:“死跟生應該是一體的,所以我覺得,想要理解生,應該好好理解死。”
1968年,向京生于北京,有種與生俱來的敏感。發現“每個生命并不是由自己選擇來到這個世界的,生只是被賦予的”,她沒法接受:“有時候想,我并不愿活在這個世界上。”
男孩子也會痛經嗎?
鄰家哥哥的婚禮上,大家興高采烈,小學生向京忽然悲從中來,沖到廁所號啕大哭?;貞浧鹗龤q的自己,她覺得可笑,自己既不暗戀人家,對婚姻也沒什么成見,悲傷得毫無道理。這種事很多,大家玩耍時,她經常在一派歡樂中兀自悲傷。
“歡樂對我來說很虛妄。大家都在一種完全無意識的莫名狂歡中,讓我覺得可怕。”向京猜想,自己在歡樂中感到了“一種絕對的孤獨感”。
很小,向京就問母親自己為什么是女的。家中不重男輕女,她又與小自己一歲半的弟弟親密無間,沒機會體驗性別帶來的落差或邊緣感。直到月經來了。
有的女生發育得早,十一二歲就來月經,形成“秘密小團體”。女孩子們一起放學回家,湊到一起討論:煩死了;流出來了。父母沒講過這些生理知識,向京好奇,但壓根插不上嘴:“她們好像握有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