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部:最困難時刻,得到意外幫助
原本以為紅軍是“洪水猛獸”的藏族騎兵并沒有把槍口對準紅軍,而是守護著這支部隊的安全,其中迭部地區的首領卓尼土司楊吉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蘇永通
冷草從婆婆丹草手中接過了俄界會議的遺址的鑰匙,成為了這里的第二代管理員。過去的經堂如今掛上了毛澤東的畫像。
原本以為紅軍是“洪水猛獸”的藏族騎兵并沒有把槍口對準紅軍,而是守護著這支部隊的安全,其中迭部地區的首領卓尼土司楊吉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九十歲的阿它已完全忘記了鄉音。他不知自己來自何地,父母是誰。腦海唯一關于父親的記憶,就是那把佩戴在腰間的盒子槍。
家鄉殘留在腦海里的唯一畫面,就是家門前的那片竹林,那兒有一塊奇石,對著它吹一口氣,就能聽到呼呼呼的回聲。
對于長征,不知從何時開始,阿它記得自己一直跟著炊事班師傅們,撿樹枝做飯。
在一個叫做迭部的地方,他被紅軍父親送給了當地一位膝下無子的人,養父母為他取名阿它。彼時,他七歲。
剛到村里之時,阿它只會說漢語,經常自言自語,村里人給了他個“嘰里咕嚕”的外號。對于阿它而言,迭部是一個陌生的地方。藏語中,迭部意為山神“摁”開的地方,山大溝深,連接著岷山和黃土高原,是從四川前往陜西的必經之路。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迭部更是個陌生的地方,但在紅軍長征的歷史敘事中,紅軍在此地走過了黎明前最后一程黑暗。
1935年9月,抵達迭部的中央紅軍外憂內患,這一段,也被毛澤東視為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
剛剛走出草地的中央紅軍衣衫襤褸,饑寒交迫。后有川軍窮追不舍,前有甘肅軍閥守株待兔。
外敵呈合圍之勢,內部正經歷空前分裂——張國燾意圖南下,中央紅軍堅持北上,千辛萬苦會師的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不得不重新分開。
眼看山重水復疑無路,所有出路都寄于天險臘子口,利刃般的白龍江劈開了兩岸高山,趟過便是柳暗花明。
80年后,臘子口河谷兩側的懸崖峭壁上的彈孔仍清晰可見,撫壁傾聽,當年的炮火連天似乎仍在耳畔。
藏區不速之客
1935年9月11日,中秋節前夜,迭部達拉鄉的高吉村來了一群陌生的客人。
得知張國燾企圖以軍隊威逼中央,毛澤東不得不于9月10日凌晨兩點率中央機關,以“打糧”為掩護,撤離巴西,趕往一、三軍團駐扎的高吉村。
高吉村四面環山,被八座神山包圍,“八頭”在藏語中便念作“高吉”,音譯時翻譯錯念成“俄界”,如今這里的人們早已習慣了這個帶有蘇聯氣質的名字。
80年前,當地卻有另一番傳言:“紅軍來了要普燒普殺,共產共妻,“紅軍頭上長有八只角、紅頭發,紅胡子,紅軍是俄國人”……
淳樸的鄉民對紅軍充滿了恐懼,紛紛躲進高山中。9月5日,當紅一軍團抵達了迭部時,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