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是產品,難的是監管醫美平臺,誰來“整形”?
由于缺乏有效審查,一些醫美平臺,正成為違規違法醫美產品的擴散通道。
責任編輯:呂明合
2016年8月12日,上海執法人員搗毀一家非法醫療美容窩點。由于管理漏洞,部分醫美平臺,已經成了非法醫療美容機構和三無產品的銷售管道。
“絕大多數醫美第三方平臺,缺乏資質審核的能力。”
在一些醫美平臺上,排名靠前的多半是無名的“小機構”,產品價格經常低到“不可思議”。
由于缺乏有效審查,一些醫美平臺,正成為違規違法醫美產品的擴散通道。
剛過七點,婷婷就收拾妥當、準備出門了。她要橫穿上海,上門為顧客提供“無針水光”的服務。
婷婷是自稱國內領先的美容業O2O平臺“河貍家”的美容師。從業六年多,她卻在2015年辭去了在美容院的工作,擁抱移動互聯網。自此,世界上少了個美容院里的按摩師,卻多了個能利用網絡接單,并提供上門服務的三星級“手藝人”。
在婷婷的網絡店鋪內,無針水光是最熱銷的產品之一。想要預約,方式簡單至極:
“下周二下午有空嗎?”
“空。”
“如果我來做無針水光,提前通知你。”
“好。我提前排出時間。”
河貍家平臺上的幾個字,幾乎就可促成一單396元的“面部+無針水光”生意。
根據《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它具有創傷性或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容貌和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與再塑,屬于“醫療美容”。標榜著“無創”,婷婷將無針水光默認為“生活美容”,“無需醫生資質,平臺上很多店鋪都在做”。
“一點創面都沒有,液體怎么進入人體呢?”原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注射中心主任全玉竹覺得這種說法“很扯”,“先不論產品的真假,美容師往往缺乏無菌概念,操作過程中極易發生污染,導致不良癥狀的出現。”
包括注射、激光療法在內的微整形術,由于見效快、風險小,正成為醫療美容中的主流方式。根據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的測算,2014年全球醫美總量約2020萬例,非手術類占比52.3%,其中肉毒素、玻尿酸注射合計占比高達70%。
在中國,這些業務,現在正被多種互聯網醫美平臺占據。新氧、更美、美黛拉、悅美……目前市面上的醫美平臺超過30家,幾大“巨頭”的用戶規模均達數千萬,入駐的機構、醫生也以千、萬級計。醫美平臺的興起,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醫療美容服務,也滋生了新的問題。
超范圍使用的“水光針”、從未批準的美白針、嚴格禁止的“血清嫩膚&r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