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爾蓋:紅軍走出草地后的落腳與扎根

因為傷病,他們沒能跟上紅軍北上的隊伍,在經歷九死一生之后,從漢人變成藏人,從戰場上的士兵變成草原、山林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曹海東 蘇永通 姚憶江

 

巴西會議遺址位于若爾蓋縣東32公里的班佑寺旁,原本是寺院的經堂。1935年9月紅軍離開后,一把大火將這里燒毀,如今只留殘垣斷壁。(南方周末記者 滑璇/圖)

因為傷病,他們沒能跟上紅軍北上的隊伍,在經歷九死一生之后,從漢人變成藏人,從戰場上的士兵變成草原、山林的一部分。

當年這些“外人”的到來,為草原和山林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建起了第一所漢語小學,帶動了蔬菜的種植,現在盼望通過紅色旅游脫貧致富。

痛哭過后,21歲的羅永佑還是留了下來。臨別前的晚上,舅舅彭德懷塞給他兩塊銀元。

1935年8月底,剛剛趟過茫茫草地“死亡地帶”的紅軍發動包座戰役,打開了出川北進甘南的門戶。

就在為揮師北上籌糧時,羅永佑被叢林里飛出的子彈打斷肋骨,腸子溢出腹腔,傷勢嚴重,不得已成為川北藏區的一名流落紅軍。

作為走出草地后的第一個落腳點,若爾蓋接納、收留了這些傷員。在這里,他們躲避敵人追殺、休養生息、娶妻生子、安家落戶,從漢人變成藏人,從戰場上的士兵變成草原、山林的一部分。

四十多年后,當求吉鄉的年輕人蒲亨良敲開羅永佑的家門,請他講述長征途中的故事時,這位身高一米六左右的“江西老表”已年過花甲,“講話只能講一半藏話、一半漢話。”

“等傷好了再追趕部隊”

如今66歲的蒲亨良,在求吉鄉的山洼里經營一家花園飯店。除了接待鄉里鄉親,這座鋪著天藍色瓷磚、擺滿鮮紅色天竺葵的院子,還是重走紅軍長征路的接待站。每年,數十名國內外長征愛好者,或徒步,或騎車遠道而來,在這里休憩歇腳。

閑時,蒲亨良就研究長征歷史。這一興趣,源于他的中學同學許長友。上學時,蒲亨良時常到許家吃飯,聽老人講過不少長征故事。

許的父母不識字,但和羅永佑一樣,曾經跟著大部隊走過了草地。1935年留在當地時,許的父親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