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社區營造,中國慈善超市謀變
中國近萬家多以政府主導的慈善超市運營艱難,急需轉變濟困思路,發動社區居民參與。
責任編輯:呂宗恕
已有13年歷史的中國慈善超市在全國各地開花,但叫好不叫座。
中國近萬家多以政府主導的慈善超市運營艱難,急需轉變濟困思路,發動社區居民參與。
坐落在熱鬧的菜市場附近,廣州市越秀區慈善捐助超市顯得有些冷清,店外人來人往,店內與貨架卻空蕩蕩的。
“門庭冷落。”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研究員楊永嬌說。2016年年初,楊永嬌開始研究國內慈善超市運營機制,關注慈善超市近年在運營上存在的問題。半年后,這一研究被確定為民政部部級研究課題。
一個半小時里,住在光塔路的陳先生是店里唯一客人。他花了不到10分鐘,用積分換了兩袋米和一些日用品,“(積)分已經換完了。”陳先生表示,因為店內商品以米和食用油為主,沒有太多選擇,“談不上有沒有滿足需求,我就每個月來一次,換點米而已。”
越秀區慈善捐助超市于2003年7月建成開市,是廣州市首個慈善捐助超市,由越秀區慈善會運營,區民政局分管。時隔13年,這家慈善超市仍然維持著最初的運營模式——接受社會熱心人士捐款捐物,通過積分兌換為低保、低收入困難家庭發放生活必需品。
自2003年第一家慈善超市開業以來,中國慈善超市總數量持續增長。據統計,2004年全國共有1842家,這個數字在2014年超過了10000家,到2015年小幅下滑至9654家。
困局:政府主導還是市場自主
慈善超市是舶來品,現代意義上的慈善超市源于20世紀的美國,主要業務是接收、翻新、銷售市民們捐贈的二手物品,再將銷售所得用于為殘疾人、失業者、孤兒、新移民等社會困難群體興辦的職業培訓機構和學校等。
過去100年來,這種運營模式在歐美很受歡迎。美國最早的慈善超市“好意”由獨立慈善組織運營,如今在全球已有近三千家零售商場、網站、捐贈中心及職業中心,發展成為世界級連鎖企業。根據“好意”官網,2015年,“好意”慈善組織收入主要來源于社會捐贈,近34億美元,占總收入的43%,而來自政府的捐贈則約占總收入的19%。
與西方不同,中國的慈善超市在政府的推動下出現,作為政府扶貧和救助工作的補充,依托社會捐助站點,向所屬區或街道單位困難居民發放物資。
以越秀區慈善捐助超市為例,根據《廣州市越秀區慈善捐助超市管理辦法》規定,擁有越秀區戶籍,持有“廣州市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或“廣州市低收入困難家庭證”的困難群體即為慈善捐助超市的服務對象,領取積分后,可以在慈善超市內兌換所需商品。
從2003年到現在,越秀區慈善超市每年發放給困難群眾的物品總值近100萬元,其中10萬是彩票公益金,87.5%來自企業和社會團體捐贈,個人捐贈僅占2.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