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成長中的煩惱
近期一些重要資產價格走淡或大幅下跌,部分產品的到期收益為零,甚至出現了負收益,銀行理財產品未能創造先前聲稱的高收益,投資者對產品運作的質疑和投訴增多。
責任編輯:夏英
銀行理財產品是風險較低、收益適當的保守投資品種。在銀監會下力規范了這一市場,股市又從牛氣沖天轉向反復震蕩的情況下,投資者不妨考慮選擇銀行理財
同在北京最熱鬧繁華的西單地區推銷銀行理財產品的小王和小李,心情卻各不相同。
小王是中信銀行北京西單支行的理財經理,成天樂呵呵。3月份以來,他手里的三類理財產品銷售形勢都不錯,短期內便搶購一空。雖然銷售現場不如去年火爆,產品也遠沒有去年的豐富多彩,但他也還能輕松地完成任務。
小李是中國銀行中銀大廈支行的一位理財經理,他的心情就比小王沉重多了。來咨詢理財服務的客戶不像以前那么蜂擁而至,成功率也不如以前高。
4月3日,銀監會正式發布了47號文《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后,中國銀行馬上做出了規定:任何來辦理理財服務的客戶都必須首先進行風險測試,測試完了根據得分推薦相應的理財產品。而小李手里能推薦的有兩大類產品:人民幣理財和外幣理財產品。每一類產品背后都注明了收益率,但是銷售時小李按要求必然要加上“收益率不是固定的啊”、“我們不能保證”之類的話,客戶一聽小李這么說,猶豫和退卻的就多了。
小王把自己工作的順利歸功于,銀行在合適的時間推出了幾類頗具靈活性的產品。
去年A股市場表現強勁,與股票或基金掛鉤的理財產品,在小王手上就賣得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