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務正業俘獲8000萬年輕用戶?可以,這很并讀
在面對市場、面對用戶的時候,也并沒有什么捷徑可走。
在這個推崇標新立異的時代,“不務正業”似乎已經褪下了貶義的外套,成為另辟蹊徑走向成功的代名詞。前有北大才子賣豬肉銷售破十億,后有南方報業推出并讀APP打造行業新形態圈粉無數,前者是個人財富的巨大創收,后者則是傳統媒體成功轉型的先鋒標桿。
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就一定要跟風嗎?
近兩年來,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將傳統媒體打的措手不及,《京華時報》、《東方早報》等知名紙媒先后遭遇??L險,傳統媒體整體廣告跌幅高達35.4%,大量人才嚴重流失;而數據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每天通過移動端閱讀資訊的時間已經超過123分鐘,新聞信息產品的內容和結構、傳播終端的形態和功能、受眾的心理和習慣,都在發生革命性變化,換言之,傳統新聞資訊的傳播結構已被顛覆。而新媒體則憑借其多元化、快速性、交互強等優勢逐漸成為現代人更為偏好的資訊媒介。似乎,對于深陷斷崖式下滑困境的傳統媒體而言,唯有朝新媒體轉型升級才是生存之道。
就在澎湃新聞、浙江新聞紛紛上線,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競爭激烈的當口,珠三角這個全國互聯網行業最發達的地區卻并沒有一款能與京津地區抗衡的資訊類APP,這塊本就不應存在的留白,最終被南方報業出品的“并讀”搶了先機。但對于有著輝煌歷史的南方報業集團來說,走上新媒體之路雖是順勢而為,可如果僅僅只是跟風將紙媒上的文字換個形式搬到移動端,似乎就太不像其數十年來引領風氣之先的氣質了。
于是,一款南都獨創的“資訊+社交+商城”的APP悄然上線了。眾所周知,一個移動端的APP產品是承載傳統媒體原有生產能力和商業模式存量的最好載體,然而如何實現這樣一個產品的研發和建設,如何將這樣的一個平臺級產品打造出來,并與原有的體系進行有效銜接則是一個世紀難題。令人驚訝的是,并讀并沒有順理成章地成為“南都門戶”,反而另辟蹊徑地開創一種“資訊與商城”并重的模式,變成別人口中的“四不像”,而此舉也很快將并讀推上了行業討論的風口。
不少輿論都認為:將閱讀評論、會員積分和在線商城掛鉤,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用戶,可這種“大雜燴”的做法對于資訊客戶端來說似乎有點不務正業了。針對各界的疑惑,“一意孤行”的并讀最終用事實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自2015年4月上線至今,并讀的使用下載量已經超過8000萬,激活用戶高達5000萬。這份高分成績單著實令人艷羨,但更值得行業借鑒的,或許是并讀人那份細心打磨產品的匠者之心。
天之驕子就有捷徑可走嗎?
在外界看來,并讀在整個華南地區,可謂是實打實的天之驕子。前有珠三角對互聯網行業積極培育的肥沃土壤以及廣東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后有南方報業的雄厚背景和南都傳媒的鼎力相助,這一切都讓并讀看起來像是子承父業的富二代,似乎注定順風順水。
可事實上,即便是公認的天之驕子,在面對市場、面對用戶的時候,也并沒有什么捷徑可走。
如何吸引用戶?如何留住用戶?如何完成用戶價值轉換?當這三座曾經壓垮了無數互聯網產品的大山同時懸掛在并讀上空時,整個并讀的核心人員幾乎是夜不能寐的。已在傳統媒體圈深耕多年的他們清楚地知道,傳統媒體只有“讀者”而沒有“用戶”,太多同行只是把讀者當作受眾,而他們卻想要把讀者變成用戶。
于是他們設想著,是否能夠通過互動機制吸引用戶,是否能夠通過優質的原創內容留住用戶,是否能夠通過用戶的兌換行為帶動廣告收入……但一切遠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每一個產品的設計節點都充斥著沒日沒夜的數據調研和頭腦風暴。
并讀產品總監郭銳在采訪中表示,“我們當時的想法就是,如果沒有好的互動機制,如果不能讓用戶真正活躍起來,那這個產品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產品,更不能算是合格的新媒體產品。所以我們的產品研發小組每天都馬不停蹄地去挖掘、研究、做改良,前前后后研究了一個多月,設計了十來種方案。有一次兩個主要方案之間的關鍵點的出現矛盾,當時已經很晚了大家壓力都大,兩個小分組的成員梗著脖子辯得面紅耳赤,我還以為他們要真的吵起來了,結果卻辨著辨著就把現在的‘并友圈’和‘積分獎勵機制’給辨出來了,一群人開完會還高高興興地去吃宵夜。”
事實證明這份沒日沒夜的辛勞是值得的,并讀這種顛覆性的“讀賺天下模式”,在刺激用戶活躍度的同時,還大大增加了用戶黏性。它完全打破了傳統廣告商業模式的利益分配格局,其想象空間和商業模式的設計源自于傳統媒體的廣告商業模式,卻又高于一般意義上的廣告商業模式,最終回歸到社群經濟商業模式的主流體系之中。
至此,并讀生態圈中核心競爭力的兩個環節終于打通。這對整個傳媒行業的商業模式發展來說都有著里程碑式的革新意義,但并讀人卻無法掉以輕心,因為迎接他們仍然是下一個挑戰。
光有資訊就夠了嗎?不,用戶要的遠不止這些。
縱觀前后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傳統媒體在轉型時都不惜花費巨資開發客戶端,在他們看來所謂轉型大概學會使用新技術就夠了,卻殊不知,在如今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客戶端”僅僅只是傳統媒體轉型融合中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只有“端”是無法留住“客戶”的,沒有完整的生態閉環,產品的生命周期只會越來越短。
鑒于此,“不務正業”的并讀人又開始了創新之旅。2016年3月,經過了一年的打磨和創造,并讀2.0改版升正式上線,并自此開啟了“并不止于讀”的并讀生態圈打造:并讀將不再只是閱讀與積分商城結合的資訊客戶端,而是搖身變成一個集線上閱讀、線下活動、達人直播、生活周邊等的顧及全方位的生活類顧問的形象。在未來,并讀很快就能為用戶提供一條龍式的全套生活周邊服務。比如,當一位用戶在瀏覽電影資訊時,他可以直接在并讀客戶端上進行優惠購票,甚至可以用積分直接兌換電影票,同時他對電影的喜愛度將被系統錄入,并在之后為他推薦相關的影迷線下活動和更多的優惠觀影機會,這將更加豐富用戶的生活,同時也能讓用戶對并讀產生更大的偏好和黏性。
事實上,利用數據采集分析、用戶畫像整理以及可視化處理,通過編輯團隊、產品設計團隊、技術程序團隊的多方合作,將資訊以更為直觀的形象進行呈現,往往只是轉型的第一步。跟隨其后需要做的則是對內容價值進行精細化、機器化和多維化的評估,使資訊從作品變為商品再變為產品,方能帶動傳統媒體商業模式的變革。在并讀的成長道路中不難看出,穩健的第一步決定其能否上路,而其后整個并讀生態圈的打造和線上線下的結合,才是其能否成功遠航的關鍵。
下一步,依舊是影響力
“你給用戶看什么,在用戶眼里你就是什么樣的”,這是亙古不變的定律。
在復雜善變的媒體環境中,沒有優質內容就沒有核心競爭力,作為令人艷羨的“名門之后”,并讀不僅擁有自身優秀的編輯團隊,還承接了南都優質的內容資源,所以并讀所做的內容運營絕不僅僅只是網絡的搬運工?;蛟S是從南都那邊一脈傳承而來的媒體人的調性,并讀的編輯團隊對新聞的甄別和對選題的把握都有著近乎執拗的堅持。在他們看來,內容可以奇葩、可以八卦,但同時也必須有主見、有范兒,同時必須真實,他們呈現給用戶的,必須是經過甄選之后的品質作品。這樣的堅持在如今這個追求獵奇的新媒體時代顯得愈發珍貴。
“今年1月4號的時候,各大網媒和新聞客戶端都在報道江西九江發生大地震的消息,照道理我們也應該爭分奪秒發布快訊的,但我們的總編輯卻堅持說沒有看到地震局官方的指示這條新聞就存在質疑性,讓大家先找渠道確認準確消息再發布,果然最終發現地震的消息是一場烏龍,第二天包括網易在內的各大網媒都紛紛公開致歉?,F在的網絡太發達了,很多消息都太容易在未經辨別的情況下就大面積傳播,而并讀在這方面則傳承了南方報業體系中對新聞的嚴謹態度,我們要做的是有主見,有態度,有范兒,有影響力的產品,而不是靠嘩眾取寵吸引眼球。”在說這段話時,郭銳的臉上仍然難掩自豪的喜悅。
落地,落地,再落地
不同于其他互聯網端的產品,并讀從一開始就盤算著把線下的讀者群體“勾搭”起來。得益于南方報業在廣東乃至華南地區的巨大影響力,以及南方都市報多年來累計的忠實擁躉,并讀在落地線下時顯得輕松不少。無論是與商戶聯袂合作,還是號召用戶對接組團,對方往往在一了解并讀的南都背景后,就立刻倍感親近,顯得特別愿意合作。也正是因此,并讀才能一舉打通線上與線下的屏障,不僅大大增加了用戶黏性,還順利解決了最令開發者頭疼的廣告問題。
新資本故事
今年是南方報業成立第67年,這個與新中國同歲的傳媒集團在經過了數次風雨兼程的轉型升級后,再一次選擇揚帆于傳媒行業的新航道上,而并讀作為南方報業新航道上的拳頭產品,它既承載了幾代新聞人的轉型夢想,也凝聚了南方報業對新媒體的探索思考,它的商業模式,正改變著資訊閱讀的傳統方式,而它的未來,或許將顛覆整個傳統媒體的轉型變革之路。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莫高義在采訪中談到:“作為南方報業集團的拳頭產品,并讀將以興趣垂直、地域垂直為路徑,選取優質原創、并行圈的自媒體和社群推薦等格調健康的內容,打造出面向年輕人、面向未來的有趣味、高黏性資訊APP。我們要把并讀打造成華南地區最有話語權的資訊生態圈。“
南都傳媒總經理、南華智聞(并讀)董事長鐘育彬也在采訪中就并讀的商業未來給出了明確的解讀,“目前資本對并讀的追逐比較明確,已經有大型基金給并讀做了最新一輪融資估值,估值達十億元,未來我們將依靠資本驅動,實現產品的平臺化改革。我們爭取到2018年,并讀的下載量能突破3億,日均活躍用戶超1500萬,徹底躋身國內新聞資訊類APP第一梯隊。”
來源:新華社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