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把脈】報道同性戀需要聯系艾滋病嗎?

我們常說“用事實說話”,但事實不等于客觀——選擇性地陳述事實,反而會非常不客觀。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徐凱文

選擇性地陳述事實,反而會非常不客觀

2016年10月20日的《南方周末》登載了一篇關于同性戀群體的新聞報道——《同性戀“低齡化”現象觀察》,筆者看到大標題時就想,正文一定會撥出篇幅來談同性戀與艾滋病的關聯,果然如此。筆者不是針對此篇報道,事實上,這是一種心照不宣的“媒體范式”——報道同性戀群體的生存狀態時,就一定要提到HIV感染,而報道HIV感染的社會形勢時,又一定要提到同性戀群體,仿佛兩者有多么緊密的聯系。

HIV感染率在性向分布上當然有明顯差異,但在其他變量上——比如地域、城鄉、學歷、性別、種族、收入等等——就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嗎?性向是否值得被媒體奉若珍寶來大談特談呢?其他變量會帶來感染率差異嗎?我們以2014年我國HIV的感染者為例來看。(2014年為公開可查的最新數據,來源于國家公共衛生科學數據庫、中國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

先以性向區別來看,這是媒體最熱衷的劃分辦法。情形嚴峻的同性戀群體,以5%的人口占比(國際上抽樣調查顯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