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地標】抵達延安:一場“長征”的結束,另一場“長征”的開始

朱師傅每天載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穿梭在這些紅色景區,也不厭其煩地回答著游客們問他關于延安和紅軍長征的故事。他說,延安人沒有誰祖輩上跟長征紅軍沒有關系。

責任編輯:蘇永通 呂宗恕 實習生 曾緯

(南方周末資料圖)

朱建國在延安開了八年旅游車。每年3月到11月,全國各地大量游客來延安參訪,今年更是頻繁,他幾乎每天都要出車。

延安革命紀念館、棗園革命舊址、楊家嶺周恩來舊居、鳳凰山革命舊址……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延安市共有革命舊址445處。朱師傅每天載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穿梭在這些紅色景區,也不厭其煩地回答著游客們問他關于延安和紅軍長征的故事。他說,延安人沒有誰祖輩上跟長征紅軍沒有關系。

“快把咱親人請進門”

“當地老百姓為抵達的紅軍做衣服、軍鞋,提供糧食,可以說,老百姓為紅軍駐扎延安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據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工作了近十年的館長張建儒介紹,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進入陜北蘇區的吳起鎮。此時,遭遇國民黨的窮追不舍,直到在延河對面的紅軍趕來,和國民黨軍隊展開一場激戰,才割掉了這個“尾巴”。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授劉煜接受媒體采訪時曾介紹,紅軍抵達延安市吳起鎮(現更名為“吳起縣”)時,“還有些失望”。部隊進入時,只看到當地十幾戶人家的窯洞,路上幾乎碰不到老百姓。他們發現,在一孔窯洞門口掛著“赤安縣六區蘇維埃政府”的牌子,許多人才興奮地歡呼“到家了!”

當年初冬,微寒料峭。事實上,紅軍進入陜甘根據地那天,并沒有出現后來在舞臺上、電影上看到的場景──群眾舉著紅旗,敲著鑼、打著鼓、扭著秧歌來歡迎紅軍的場面。相反,這個村子的老百姓看到的是一支衣衫襤褸、面容疲憊、抬著許多擔架的軍隊,誤把“紅”字聽成了“奉”,以為是正在圍剿紅軍的東北軍,他們過去的名稱是“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