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擁有最大的民心,誰就站在勝利的一端”專訪國防大學政治委員劉亞洲上將

一次次瀕臨絕境中,紅軍何以重生?硝煙已逝,又該如何敘述長征、紀念長征?長征勝利會師80周年之際,國防大學政治委員劉亞洲上將接受南方周末的專訪。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劉文琴 曾緯

劉亞洲,空軍上將。安徽宿縣人,生于浙江,畢業于武漢大學英文系。參軍后歷任排長、報道員、軍委辦公廳干事、師級單位政委、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軍區空軍政委、空軍副政委,現任國防大學政委。(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專題按:

中央剛剛隆重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南方周末的“長征烙印”系列報道也正式劃上句點。本專題為第10期,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上將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闡述今天如何敘述長征和紀念長征。

三個月以來,我們尋訪了11個“長征地標”。本期,記者來到會寧和延安。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宣告了長征的勝利結束;紅軍最后在延安落腳,預示了一個新的歷史出發點。

9位健在的老紅軍奉上了珍貴的“紅軍口述”。每一位老人,都是一本活的歷史書。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劉福(106歲)、王承登(102歲)、楊挺(95歲)、何明(102歲)、胡正先(98歲)、黃海云(98歲)、楊思祿(99歲)、鐘珠瑞(99歲)、鐘良樹(99歲)。

9位紅軍后代回憶了“父輩的長征”,其中的2篇,本應由老紅軍親述,遺憾的是,老人在我們準備采訪前去世。除了寇慶延(105歲)之外,還有本期與你見面的馬憶湘(94歲)。這位走完長征的女紅軍生前常說,不忘歷史,今天不易。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開國傳奇,都有一段凝聚人心的故事,而現代中國的“故事”中長征是重要篇章。

一次次瀕臨絕境中,紅軍何以重生?硝煙已逝,又該如何敘述長征、紀念長征?長征勝利會師80周年之際,國防大學政治委員劉亞洲上將接受南方周末的專訪。

“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都在改革。軍事變革中的落伍者,必然是未來戰爭的淘汰者。”劉亞洲上將認為,今天中國軍隊只有在“思想上解放解放再解放,觀念上創新創新再創新”,才能思想不落伍、觀念不落伍、手段不落伍,才能贏得當下和未來。

“你把人民放在心里,人民就會把你扛在肩上”

南方周末:長征被譽為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觀,它留給軍隊的最寶貴遺產是什么?

劉亞洲:信仰。一支缺乏信仰的軍隊,不可能產生很強的戰斗力。甲午戰爭舉世震驚,40年后的長征同樣震驚世界。同是中國軍隊,(兩次戰爭中)表現卻極為迥異。

很多年前,看蘇聯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主人公向新兵們訓話時有這樣一句臺詞,“小伙子們,記住,勇敢的士兵,倒下去的時候,子彈應該是從前面打進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