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無中生有”的貪腐戲碼
個別官員借職務之便無中生有搞虛報冒領的事例在基層屢見不鮮,這一現象為何頻頻出現?如何織密防范碩鼠的制度牢籠?
責任編輯:曹辛
近日熱播的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曝光了一起“蒼蠅式腐敗”案例,廣西北海銀海區征地辦的部分工作人員伙同個別鎮村干部、社會人員騙取國家征地補償款,涉案金額達500多萬元。這起案件共有16人牽涉其中,而作案手法基本都是無中生有。
虛報拆遷戶、虛報拆遷面積、虛報地面上的青苗數量……縱觀已查處的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像上述人員一樣,個別官員借職務之便無中生有搞虛報冒領的事例在基層屢見不鮮,這一現象為何頻頻出現?如何織密防范碩鼠的制度牢籠?
造假招數眼花繚亂 背后暗藏權錢交易
所謂無中生有,歸根到底就是圍繞項目、數字和人員做文章。違紀官員或編造項目,或在數字上摻水分,或在人員上虛列捏造,進而達到騙取各種補償款和項目資金的目的。
當前,隨著國家大力推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各種補貼資金越來越多,于是就有一些人開始打項目資金的主意,而編制虛假材料、虛報項目就是騙取涉農資金的主要手段,背后往往隱藏上下串通的權錢交易。
據媒體報道,江蘇省揚州市農委畜牧獸醫處處長段某接受一家養豬場老板的請托后,明知不符合財政補貼政策要求的情況下,仍把補貼項目給了養豬場。最終,養豬場憑著虛假項目獲得60萬元補貼資金,按照事先約定的返還比例,25萬元也進了三級農業部門小金庫。
相比較而言,在數字上注水比編造項目更為常見。如,在河南省紀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