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硅谷的人”阿倫·拉奧:硅谷,中國可以復制嗎?

10月26日,國貿。久違的霾后晴天,北京迎來嶄新的一天。

阿倫·拉奧,《百年硅谷史》作者,這位被譽為“最懂硅谷的人”第一次來華。在北京充滿“經濟轉型、創新升級、互聯網+”的空氣里,拉奧與會“2016產業中國年會”只有一個目的——他想分享:硅谷為何如此特殊,中國如何建造自己的硅谷?畢竟百年間,從美國一個偏遠大農村進化為世界的創新中心,走出5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無數真正依靠智慧和技術成為百萬富翁的地方,有太多的奧秘值得人們去追尋。

“探究硅谷奧秘”是此次“2016產業中國年會”的訴求之一。它由華夏幸福、《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和《英才》雜志社聯合主辦,圍繞“產業源動力:全球協同與中國創新”這一主題,旨在深入探討在全球技術日新月異、產業創新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中國如何更好地適應這一趨勢,釋放產業源動力,以創新驅動產業升級、推動經濟成功轉型。

“2016產業中國年會”現場大師對話

硅谷“并沒有發明什么”

人的因素、技術因素、資金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促成了硅谷的成功。阿倫·拉奧認為,斯坦福大學等高等學府提供的智力資本、引擎大公司驅動、鼓勵創業和容忍失敗的獨特硅谷文化、風險投資及天使投資、特殊的法律政策服務以及移民流入等都是促成硅谷發展的重要因素。

這些因素促成了硅谷,但如果直接復制某種因素,或者是山寨一個產品,那不是硅谷。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概括硅谷的特別之處,那可能就是硅谷的顛覆式創新精神。簡單地說就是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或者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去做別人做的事。

實際上,硅谷“并沒有發明什么”。硅谷沒有發明晶體管、集成電路、個人電腦、互聯網、萬維網瀏覽器、搜索引擎、社交網站和智能電話。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技術成果都在硅谷得到了應用與發展,并由借由這些新技術而創生的科技創新企業已經成為足以改變人類生活的力量。

《硅谷百年史》作者阿倫·拉奧在年會上發表主旨演講

硅谷所起的作用,是使這些技術“迅速傳播”。阿倫·拉奧在他五百頁的巨作《硅谷百年史——偉大的科技創新與創業歷程(1900-2013)》中提到:“硅谷有著獨特的,近乎魔鬼般的嗅覺,能迅速理解一項發明對于社會的可能的顛覆前景,并從中掙到大錢。熊彼特提出的創造性破壞變成了破壞性的創造。”

這一“破壞性創造”的力量正是釋放硅谷產業和企業源動力。而這正是當下中國最亟需要的力量。

“我們從硅谷應該學什么?中國經濟目前必須創新,這個緊迫性是非常強烈的。”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Freeman經濟學講席教授李稻葵回應。在“2016產業中國年會”現場,李教授談到中國目前的經濟大勢時補充到,當前中國經濟盡管宏觀數據看上去還不錯,前三個季度增長6.7%,但仍然是底氣不足的,從長遠來看不能說是可持續的。怎么辦?必須靠創新,必須要激發一大批企業家,一大批產業投資者,要真正投資。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Freeman經濟學講席教授李稻葵發表主題演講

企業家和產業投資者可以做什么?阿倫·拉奧與李稻葵教授的對話給了我們很多智慧的啟迪。

中國如何復制“硅谷模式”?

近年來,在“雙創”號召下,各種區域創新組織形式,如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學園和城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產業集群形式不斷涌現,各類技術成果轉化基地也在迅速展開。但這些產業集聚往往停留在核心技術“空心化”和“外援化”的狀態: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對于創新集群作用不大;產業鏈上下游和跨產業的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同科研院所、中介機構及政府之間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動。

“人力資源永遠是最重要的。”在大學層面,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招商引資機制、引進人才的機制。人力資源永遠是最重要的,大學比什么都重要。阿倫·拉奧在談到中國可以想硅谷學習什么的時候提到,大學是優秀人才的主要來源,他建議中國的大學抓緊時間建設更好的計算機軟件學院,以及關注軟件、設計、數學領域、空間推理、生命科學領域等的發展。

另外,鼓勵學生和老師自主創業,并為他們提供好的創業保障一樣重要。在硅谷,尤其在斯坦福大學,允許教授、在校學生離開學校一段時間,讓他們去創業,如果失敗了以后還可以再回到學校。實際上,如今惠譽全球的知名品牌HP就是在“硅谷之父”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長弗雷曼·特曼鼓勵學生和教授離校創辦企業的情況下,他的兩個明星學生休利特和帕卡德創辦的。

硅谷并非只是“技術流”的天下,資本的熱潮同樣洶涌。創業者可以發現,在硅谷可以找到全美國幾乎所有最大的風險投資機構。許多成功的創業者,在退休之后,轉而成為投資人,對新近進入硅谷的科技創新公司進行投資。“當你還不富裕的時候要有創造性,當你富裕了的時候要支持創造性。”資本與科技創新之間,在硅谷已經形成閉環。

對此,李稻葵教授深有感觸:中國資金的存量全球第一,我們有大量的投資者在尋求投資機會,但是缺少完整的生態。“前期有人投資,投完了以后退出呢?美國有金融一整套系統,從最開始的天使投資者到最后上市的環節,一套一套配合的很好......這件事情需要長期下功夫。”

最后,阿倫·拉奧還特定舉例說明為什么很多年輕人,無論是進企業上班還是創業都愿意來硅谷。因為硅谷雖然大家一想到就是技術創業、初創公司,但是這里也是匯聚了全球最豐富的高科技品牌大公司,如蘋果、谷歌、甲骨文、思科、惠普、英特爾、ebay......從金字塔頂端的大品牌到車庫房里新創的初創公司,硅谷開放、完整的產業集群,聚攏了各類人才。

正如拉奧在《硅谷百年史》中試圖破解硅谷“圣地”基因密碼時所寫道的那樣,“硅谷不是一天練成的,而是經歷了大量的失敗、試錯實踐后才使得以上所述的各條經驗法則獲得了最恰當的運用。硅谷的模仿者直接套用硅谷經驗,公共管理者、創業者、技術專家等方方面面都可能因此急功近利,沒有人愿意再像硅谷歷史上那些偉大的失敗者那樣去承擔錯誤的代價,各方面的利益和行動難以完美捏合,最終制約偉大創新得出的幾率。”

如何完美地撮合好各方的力量?這需要一支有遠見、有視野、有專業能力保障的團隊。

華夏幸福:從創新源點構建產業鏈條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創新是產業發展的動力之源。“產業發展所必需的科技、資本、環境等要素,必須嫁接上創新因子,才能實現升級與突破。我們認為,創新是產業發展的第一源動力,只有打造完善的創新生態體系,才能有效推動產業升級”。在此次產業中國年會的開場,作為主辦方的華夏幸福產業發展集團總裁趙威一語道破 “這支捏合各方利益的力量”的核心主旨——從創新的源頭引進技術,釋放產業自生動能。通過與全球創新智慧對接,促成價值鏈上各環節間更緊密的聯系,使尖端科研與市場應用之間的技術落地轉化過程更加順暢。

華夏幸福產業發展集團總裁趙威致辭

捏合的過程總是不易。突破創新主體間壁壘的分工協作,將產業鏈上下游和創新利益的共同體有效匯聚需要面對很多難題,典型如“有技術無商業”、“有生產無創新”、“有聯盟無領軍”等。

“創新到產業化最大的驅動力到底是什么?以前多是技術導向,技術路線圖一步一步來,會一個技術,找一個應用,再變成一個產品,再變成一個市場。”在“2016產業中國年會”下午的一個分論壇上,清華大學技術轉移研究院院長金勤獻說到:“現在看起來,還是雙輪驅動,市場和技術雙輪驅動(好些)。(因此,華夏幸福與清華大學)在河北固安建了一個清華大學的中試基地。我們有一個重大的科技成果OLED項目,華夏幸福牽頭投資做,還包括博士后工作站”。產業園為高校技術研發提供孵化和技術商業化的模式,為探索解決“有技術無商業”提供了一個思路。

據了解,隨著清華大學重大科技項目(固安)中試孵化基地、清華大學XIN中心等項目陸續落地,華夏幸福已與40余家行業龍頭企業結成戰略聯盟,與30多家科研院所達成校企合作,與100多家研發機構深度對接,這一方法體系已經初嘗碩果。

華夏幸福創造性的提出并堅持“全球技術—華夏加速—中國創造”的創新發展戰略,建立“孵化器—加速器—專業園區—產業新城”的產業培植鏈條,推進全球科技創新成果在華夏幸福的產業新城內“落地生根、開枝散葉、開花結果”。從產業的源頭出發,保證生產的創新性,避免“有生產無創新”。

為此,華夏幸福與專注于孵化器運營管理和科技創業企業培育的專業機構——太庫科技達成戰略合作,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創新資源,構建跨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目前,這一全球創新網絡已覆蓋6個國家與地區,在美國硅谷、以色列特拉維夫、德國柏林、韓國首爾等地設立了16個孵化器,孵化企業319家,融資總額15.3億元,估值180億元,產生知識產權專利512項。

就是此次年會前不到一周,在華夏幸福的標桿產業新城——河北固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第6代AMOLED項目——固安云谷第6代AMOLED項目,在固安高新區正式開工。該項目有望成為代表我國參與國際新型顯示產業競爭的重大項目,實現我國在新型顯示產業領域的“彎道超車”,并打造成為繼高鐵、核電之后“中國制造”的一張新名片。該項目技術來源方維信諾公司,其擁有強大的創新基因,在OLED領域十五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自主創新成果。

在OLED產業集群打造上,作為固安新城的運營方,華夏幸福聚合的不只是維信諾公司一家,業內知名品牌如京東方,也是合作超過10年的老朋友。源于聚集行業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我國新材料領域為數不多的擁有前沿核心技術的企業鼎材科技、翌光科技等OLED上下游企業都在此集結成盟,發揮集群效應。

最后,為加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成長發展,使其早日實現在產業新城內的產業化落地,華夏幸福還從企業需求出發,為企業發展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包括聯動金融資源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幫助入駐企業高效對接政府服務,對接華夏幸福的載體空間、產業集群、物業服務以及相關的第三方服務等。截至2016年6月底,華夏幸福聚焦10大產業方向,形成了近百個區域級產業集群,為各地產業新城累計引進簽約企業超1100家,招商引資額近2800億元,創造新增就業崗位4.2萬個,成功帶動產業新城所在區域實現產業升級、經濟發展。

拉奧分享完的第二天,北京依舊晴朗。我們知道未來一定有不少可能“灰霾”的日子,但如拉奧所言:復制硅谷雖然很難,中國可能只有在兩三個地方可以做得很成功,把企業、政府、大學合力,在創新的源頭支持推動,這就是硅谷成功的最大秘密。北京的天氣也有如硅谷般明媚的那天。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