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十年是中國在創新藥的 “機會窗” 四醫藥協會發布藥物創新研究報告警示中國
中國現在的創新藥生態環境如何?為什么很少有自己的創新藥?
責任編輯:呂明合
在醫藥行業,“創新藥”的話題一直頗為火熱。2016年10月31日,4家醫藥行業協會共同推動了《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中國醫藥創新生態系統》的研究(以下簡稱《研究》)發布了研究的主要成果。
南方周末曾報道過《中國版達拉斯買家俱樂部:新藥引進等不起,自制“救命藥”博生機》的文章:最新最好的藥物都集中在歐美少數企業,新藥引入又需經過漫長的審批時間,重癥病人等不起也買不起。這群與死神纏斗的病人不得不自己動手配制“救命藥”,哪怕面臨觸法、中毒甚至死亡的重重風險。
這份醫藥創新環境的報告或者可以告訴大眾:中國現在的創新藥生態環境如何?為什么很少有自己的創新藥?
該報告聯合發布方包括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和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四家醫藥行業協會。項目組與來自政府部門、醫藥學界、制藥公司和風投基金等領域,超過80位專家進行了深入訪談。
報告審視了中國醫藥創新的現狀、趨勢以及國家戰略與全球格局背景下中國醫藥創新的發展目標。
《研究》中國的醫藥創新近年來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且受政策、人才和資本要素的推動,中國的創新藥研發未來呈現強勁的增長勢頭。根據Nature Index 統計,中國發表在化學和生物學科高質量期刊上的文章數量從2012年的4,000余篇增加到2015年的6,500余篇,領先傳統發達國家,僅次于美國。進入臨床階段的創新藥從2011年的21個增長到2015年的69個,在研化合物數量達到656個,預示著未來幾年強勁的發展勢頭。
但是與世界領先國家相比,中國目前已上市的創新藥在創新的“質”的方面還有一定差距。中國2007-2015近十年間首發上市的19個1.1類化藥新藥中,絕大多數都是在已知藥物靶點和作用機理上的改進,即漸進性創新,還沒有一個在美國,歐洲和日本上市的新藥;與之對比的是美國在12-14年批準的66個新分子實體中,將近一半是基于新靶點或技術平臺的突破性創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