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選舉中的數字游戲

今年8月,共和黨在一次宣傳活動中,通過10萬個網頁向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的用戶展示了廣告,而其中每一個網頁都瞄準了一位不同類型的選民。

責任編輯:聶寒非

2016年的美國總統競選被德國《商報》稱作“第一次數字化競選”,兩黨候選人都組織起了龐大的技術班底,將大量資金花在獲取和使用投票者的信息上。(視覺中國/圖)

當總統競選在社交網絡上全方位展開時,其實是在誘導選民社交圈的社會認同;曾經以“為民眾賦予權力”為基礎的民主制度,在對個人隱私的窺探下,可能變成針對個人的行為操縱。人們以為是自己做出了選擇;但其實只是墜入了精心設計好的羅網。

這和商業巨頭們對消費者所做的事情很像;讓潛在消費者心滿意足地掏出錢包和投出選票,在本質上并無不同。

兩年前深受好評的美劇《疑犯追蹤》,每一集開場白都是同一句話:“你正在被監視著。”

這不是《1984》里“老大哥在看著你”的簡單翻版,而是信息時代的真實寫照。今天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人們留下的數字痕跡:每一次注冊登錄、每一次網絡搜索、每一步行走、每一條社交網站上的狀態更新,都會被忠實記錄,被分析和整理,最終做出針對你的個性化決策。

這些決策不僅用在商業活動、娛樂和營銷中,美國大選也不例外。2016年的美國總統競選被德國《商報》稱作“第一次數字化競選”,在這場盛大的政治活動中頻繁出現了許多名詞:大數據、社交網絡、軟件機器人、黑客,甚至是維基解密。兩黨候選人都組織起了龐大的技術班底,將大量資金花在獲取和使用投票者的信息上,并且借助社交網絡的力量,將自己獲勝的希望最大化。

今天的候選人們已經意識到,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技術可以在政治角逐中起到巨大的作用。人們將自己的信息放在網上,讓各種網站記錄自己的個人和財產信息,在社交網絡上公開發表觀點。這些公開的信息可以用來描繪出特定用戶的面貌,其準確程度遠遠超過人口普查的結果。在這些數據中,蘊藏著商業和政治的新機會——雖然并非清晰可見,但是的確是個金礦。

這和傳統的美國大選很不一樣。2008年奧巴馬獲選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借助了互聯網的優勢。在他競選成功后,《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寫道:“如果沒有互聯網,奧巴馬就不可能是總統。”奧巴馬和選民們在社交網站上的互動,幫助他獲得了歷史上最多的選民票,以及數額最高的小額募捐資金。

4年之后,奧巴馬將在數據應用上的優勢再度擴大:在整個競選活動中,幾乎所有行為都有數據做支撐。無論是出席哪位明星的募捐晚宴,在哪些網站和網民互動,甚至是對不同類型的選民采用不同的動員方式——這些都納入有海量數據支撐的計算當中。按照《連線》雜志的說法,奧巴馬在競選連任時,“對當初幫他入主白宮的69,456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