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水電告急
汶川所在的龍門山地震帶上活躍著岷江最大的水電站群,山體滑坡已經把岷江的部分河段阻斷,形成了堰塞湖。一旦潰湖,將嚴重威脅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
責任編輯:吳傳震
■地震引發紫坪鋪水電站水庫水位猛漲,瞬間淹沒了山下的村莊。北川縣上游一座被稱為“枯竹壩”的電站水庫出現滲漏。
■汶川所在的龍門山地震帶上活躍著岷江最大的水電站群,山體滑坡已經把岷江的部分河段阻斷,形成了堰塞湖。一旦潰湖,將嚴重威脅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
■政府已采取緊急措施應對水庫隱患,紫坪鋪大壩已打通卸洪通道。
水庫保衛戰
翁立達的擔憂終于變成現實。5月12日,四川汶川縣暴發7.8級地震后,這位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前局長一直擔憂岷江上大大小小的水電站受到影響。
5月13日上午,他終于等到了紫坪鋪水電站的消息。這個名列國家西部大開發十大工程的水電站在此次地震中受到嚴重破壞。一位目擊者稱,地震引發紫坪埔水電站水庫水位猛漲,瞬間淹沒了山下的村莊。
紫坪埔水電站位于都江堰市與汶川縣交界處,2001年3月開建,2006年12月建成,是四川省在岷江上的“一號工程”。該工程的大壩壩高156米,總庫容11.26億立方米。
左圖為紫坪鋪水庫,右圖為龍門山地震帶和岷江水電站群示意圖,數據由四川省地震局提供 資料圖片
這也是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其他水利專家和地質學家最關心的電站。5月13日凌晨,在四川考察的地質學家楊勇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短信中表示了他的擔憂:“我多次考察過岷江河谷地質災害和電站水庫,地震后將會形成一系列重大隱患,造成災害疊加和連續成災,必須引起重視。”
南方周末記者收到短信后不久,新華社發布消息稱,受汶川縣地震影響,紫坪鋪水利樞紐工程大壩面板發生裂縫,廠房等其他建筑物墻體發生垮塌,局部沉陷,整個電站機組全部停機。
紫坪鋪水電站并不是惟一受災的水電站,此次地震重災區北川縣的一位領導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北川縣上游一座被稱為“枯竹壩”的電站水庫已經出現滲漏。如果出現垮壩,下游將不堪設想。
5月13日上午,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在五省市視頻會議中指出,從目前已經掌握的情況看,此次地震造成大量水利工程損壞,特別是水庫隱患多、險情大,一旦排查、搶險不及時,應急轉移不快,就有可能因垮壩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中科院地質所的一位專家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因為地震引起的山體滑坡已經把岷江的部分河段阻斷,形成了堰塞湖。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巖流,或由地震活動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體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貯水而形成的湖泊。
歷史上發生的事例證明,這些堰塞湖一旦發生潰堤,對下游水電站以及水庫將形成威脅,進而威脅到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5月12日晚,楊勇通過各種途徑向國家相關部門遞交了相關建議:盡快調查堵江情況;密切關注水庫變化;將水庫庫存騰空,避免二次災害。截至2005年年底,四川省有6000多座水庫,其中近800座為病險水庫。
與此同時,5月12日、13日,國家防總、水利部連續發出兩個緊急通知,其中措辭嚴厲地要求采取五大措施應對水庫隱患:
迅速對水庫(尤其是病險或在建水庫)、水電站、堤防、閘壩、堰塞湖等開展拉網式排查研判,確保險情及時發現、及時搶護;對發生險情的水庫等防洪工程,立即組織專家會診,制定搶險方案;對一些難以有效排除險情的水庫、水電站和堰塞湖,要采取果斷措施,加大泄量,盡快降低庫(湖)水位或騰空庫容;應對好強降雨可能引發的山洪、滑坡、崩塌對水庫、水電站、堤防等工程造成的不利影響;及時上報防洪工程的震損情況及處置措施。
地震帶上的水電站群
從地形上看,此次震中汶川縣沿岷江河谷,其中河谷山嶺相對高差懸殊,屬典型的高山峽谷地形。
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工程師范曉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指出,汶川所在的岷江屬于龍門山地震帶。
龍門山地震帶沿著龍門山斷裂帶,北起青川向南西經北川、茂縣、大邑至滬定附近,長約400千米,寬約70千米。根據史料記載,該地震帶有史以來發生的最大地震是1657年i汶川6.5級地震,至1995年8月共發生6級地震5次,5級地震13次。
1995年,四川省地震局成都基準臺江道崇研究表明,龍門山地震帶強震活動有兩個主體地段,即汶川-茂縣-北川段和天全-寶興段。兩段強震具有交替發生的特點。
在這樣的地震帶上,活躍著岷江最大的水電站群。根據南方周末此前的報道,岷江上游擬建以及建成的梯級電站就有10個,中下游還有7個梯級水電站在規劃中。而據范曉的統計,在岷江支流上還有馬邊河9級,青衣江18級,雜谷腦河1庫8級,黑水河2庫5級。此次大地震中岷江的水電站都是在建國之后修建起來的,在上個世紀70年代映秀電站建成之后,1980、1990年代岷江開始陸續興建水電站。
5月13日,四川、重慶90家上市公司受到震災影響,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是四川岷江水利電力股份有限公司。5月13日下午,南方周末記者幾次聯系岷江水電公司,但是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不僅岷江流域,此次地震也波及到其他流域。遠在100公里之外雅礱江流域的四川冕寧縣聯合鄉莊子村的村民們也感覺到了。
5月12日下午,曾經是莊子村生產隊長的許衛生正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突然被從沙發上震得跳了起來,跑出屋外的他驚魂未定之時就接到在冕寧縣城上學的女兒電話,“說地震了!”不過,他看到與他作為鄰居的錦屏二級水電站一切還在正常施工。
二灘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一位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他們旗下的錦屏一級、二級電站雖然有震感,但是影響不大,施工正常。
盡管如此,發生在岷江流域1933年茂縣疊溪的7.5級地震、1976年松潘-平武的7.6級地震還是在提醒著人們。其中,1933年茂縣疊溪大地震引發山崩,堵塞河道,把岷江攔腰斬斷,最終江水倒灌,淹沒疊溪城及附近21個羌寨,死亡6800多人。
一般來說,岷江4月\5月在未進入汛期之前,水庫都維持在較低水位,但是即使如此,正如專家介紹,地震本身也會帶來幾方面的挑戰:首先,地震本身會對大壩造成影響;其次,即使大壩沒有受到影響,但是因為山體滑坡,使得巨石、泥石流填滿水庫,將水庫水擠出,同樣會造成洪災;最后一種情況是,河道完全被阻塞,形成天然堤壩,抬高水位,極有可能漫過水壩,造成潰壩事故。
現實情況是,正如南方周末此前報道,西南的一個個依靠高壩大庫形成的水電站基本建設在地震活躍地帶上。
地震下的中國大壩
在此次汶川地震之后,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通過媒體公開表態:三峽工程建設和生產運行正常,四川汶川縣地震沒有給三峽大壩帶來異常影響。
不過,據翁立達介紹,國外水庫誘發大地震也是存在先例的。一般是建庫地段地下存在著活動的斷層,水庫蓄水后,水的作用起了一種觸發作用而發生地震。
水庫誘發地震記載的大致有三次,1967年印度戈伊納水庫誘發的6.5級地震、1962年中國新豐江水庫誘發的6.1級地震、1963年非洲卡拉巴水庫誘發的6.0級地震。廣東新豐江水庫在蓄水后,連續發生3.1級和4.3級地震。1962年3月19日,發生6.1級強震,最終造成電站受損停運。并致6人死亡,80人受傷,1800間房屋倒塌。
水利部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06年底,全國中型水庫(港、澳、臺地區除外)3000座,庫容852億立方米,中型水庫總座數和總庫容約占全國水庫總座數和總庫容的比例分別為3.4%和14.6%。
正因為中國西南處在地震活躍地帶上,所以水電站建設中的地震監測環節顯得至關重要。
此前2004年6月,國家《地震監測管理條例》規定,壩高100米以上、庫容5億立方米以上,且可能誘發5級以上地震的水庫應當建設專用地震監測臺網。中國地震局2008年度立法工作之一即包括防震減災法的修訂。然而據翁立達介紹,目前全流域的地震監測還比較少。
2006年11月,我國在烏江流域的水電梯級開發上建立了第一個全流域的水電工程地震監測網絡,此舉就是為了研究水庫誘發地震積累資料。
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的一位專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水電站選址的時候,非常關鍵的是要避開地震斷裂帶,選擇中間相對穩定的地層。其次,要看歷史上最大的震級是多少,然后設計的時候,盡可能超過歷史最高震級水平。不過,即使躲開地震斷裂帶,但是如果地震波及的范圍超過水電站、水庫設計的最高防震級別,同樣是不安全的,還有就是要充分考慮周邊的山體特征。“這是目前最大的問題”。
“整個橫斷山脈都是地震活躍帶,在這里修建水電站、水庫,這就好比建房子,各種因素都要考慮進去。”上述專家說。
事實上,三峽的地質災害從1992年工程上馬的時候,就開始治理,早期拿出6億元的移民開發資金專項治理地質災害,后來在2001年的時候,國務院還專門成立了三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資金也迅速增加至40億元。但是即使如此,還遠遠不夠地質災害防治所需。
顯然,相比更大范圍的西南水電、水庫群而言,其面對的不僅僅是地質災害,更多的是如何進行防治,如何調整中國的水壩建設思路。“從這些來看,水庫、水電站的地質災害絕對不容小視。”翁立達說。
5月14日,地質專家和水利專家們聯合研究之后,提出了紫坪鋪大壩保壩方案,已打通一度堵塞的下泄通道,開始降低水位。
(本報記者張悅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