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女兒遇上編劇父親 拿不掉一句詞 也拿不掉一場戲
我的小說不適合改編電影。就像蛇吞象、狗咬刺猬一樣,沒法下嘴。
責任編輯:朱曉佳
女兒劉雨霖對父親劉震云的作品,反復強調的認識至少有兩個:1.靠笨功夫。2.是非凡的。
我的小說不適合改編電影。就像蛇吞象、狗咬刺猬一樣,沒法下嘴。
要拍,導演重視的一定是電影外的元素。
如果找好一個角度,說我要的就是這塊地方,那樓不好,可以把樓推了,重新再蓋。
——劉震云
2012年8月,在熱鬧的紐約圣帕特里克教堂,劉雨霖想起了老詹。那時,她剛讀完父親劉震云的長篇小說《一句頂一萬句》,老詹是書里的人物,一個意大利傳教士。
清末,老詹千里迢迢到河南延津傳教,時常與中國老百姓“說不著”,傳教40年,才發展了八個信徒。他希望在延津建一座大教堂,有生之年終未實現。
2013年11月,劉震云到墨西哥訪問。父女倆結伴去墨西哥城的圣母教堂,正趕上盛大的禮拜。有個三十多歲的男人,提著一塑料袋橘子,跪在圣母腳下,鞋底已經磨破。他淚流滿面,觸摸圣母的腳,再親吻自己的手,然后把手放在自己身上,走開。扭頭,又回來摸圣母的腳,來回幾次,一個勁兒哭泣。
父女倆坐在旁邊椅子上。“他已經心無旁騖,邊上這些人全都沒有,他活在了他和瑪麗亞的世界中。他的心里話,可以對瑪麗亞說。”劉雨霖看得淚流滿面,劉震云也感慨:“也不知道心里遇上什么難事了。”
這一幕,被劉雨霖拍進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長片《一句頂一萬句》。片中,主角牛愛國對出軌的妻子起了殺心,陷入掙扎。他向大佛喃喃告白,而后扒著柵欄痛哭:“我不想殺人。我殺人了,女兒就沒爸沒媽了,求你保佑我女兒。”影片由劉震云改編自自己的同名小說,場景是劇本原創。
2009年,小說《一句頂一萬句》剛出版時,南方周末記者曾專訪劉震云。采訪前一天,他和王朔、馮小剛吃飯,討論把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自《一地雞毛》算起,馮小剛與劉震云迄今合作長達二十多年。
兩年后,《一句頂一萬句》獲得了茅盾文學獎。2016年11月4日,電影《一句頂一萬句》上映。同月上映的,還有另一部劉震云小說改編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導演馮小剛。
沒故事創造故事也要拍
當南方周末記者向劉震云提起往事時,他回答道:“有這事嗎?小剛如果要改一部作品,做法都是非常慎重的,會在一個特別正式的場合來給我說。”他們合作《一地雞毛》《手機》《我不是潘金蓮》時,莫不如此。
改編《一九四二》,倒是王朔、馮小剛和劉震云一起吃飯時談起的。王朔覺得這部中篇可以拍成電影,劉震云非常疑惑。“《溫故一九四二》,是個調查體的文學作品,沒有情節、故事、細節。”他覺得這部作品根本不適合改編,“特別是它沒有集中的人,一個個全是分散的,從蔣介石到具體的災民,包括采訪的幾十個人。”
此后,馮小剛請了十幾位導演、評論家到北京電影制片廠開討論會。大家各抒己見,但對改編《溫故一九四二》態度一致——“無法改編”。
開完會,劉震云和馮小剛在北影廠的槐樹下聊天,劉震云問他:“還改不改?”“大家越說不能改,我越想改。”馮小剛答得很倔,“我就是喜歡用幽默的態度,來表現一個民族的災難。”他說得很激昂:沒故事,可以創作故事,沒人物,可以創作人物,重新再來都可以,我們要的就是態度。
1993年開會;2000年,劉震云把作品鄭重托付給馮小剛:“關于《溫故一九四二》的事情,我們可以開始上路了”;2011年終獲立項,片名去掉了“溫故”二字;2012年,電影《一九四二》才最終上映。
籌備期間,他們沿著災民的足跡,重走了一遍逃荒路,沿途搜集素材。拍戲的時候,劉震云的女兒劉雨霖就在劇組當場記。
馮小剛沒說要拍《一句頂一萬句》,其他導演倒是提過。&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