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需要特殊的審評和市場準入政策” 十二院士痛陳藥品創新困境

“改善政策環境遠遠比投入多少錢,建多少平臺來得重要?!?/blockquote>

責任編輯:呂明合

上海“國家新藥篩選中心”,工作人員在運作一套新藥篩選系統。院士和企業界批評,中國的新藥審批制度仍有很大改善空間。(視覺中國/圖)

“改善政策環境遠遠比投入多少錢,建多少平臺來得重要。”

“現在是二流的專家審批一流專家的項目。”

“我們錯誤地認為醫藥不需要賺錢、不可以賺錢。但如果新藥不能盈利,誰還去做?”

這可能是中國創新藥領域內最高規格的一次會議,這也是中國的生物醫藥界第一次如此集中地反思中國創新藥審評制度。

它罕見集中了如此眾多的創新藥領域學者、企業家和官員。12位院士、幾乎所有國內知名創新藥企業的負責人、涉及的各主管部門官員,悉數到場。

半個月前,藥物創新及產業化院士論壇在杭州舉行。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田紅旗,中國工程院楊寶峰、孫燕、王廣基、陳建峰、李蘭娟等知名醫藥界院士全部出席。

當天,這群平均年齡超過60歲、最高87歲的院士和企業代表熱議當下中國創新藥環境面臨的問題、矛盾和解決辦法,并希望以這種特別發聲的方式,來引起社會對“創新價值”的真正重視。

“近幾年批了24個新藥。這是新藥創新的大好時期,人力財力物力基本上具備,但我們有一些政策瓶頸的問題,的確需要解決。”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寶峰說。

科學家到產業界,不再隱身幕后,他們開始主動發聲。“如果科研沒有產品落地,你做的研究也沒有特別大意義。”桑國衛直言。

論壇上透露,院士們的觀點將會形成一份《關于促進我國自主創新藥物發展的建議》,并在修改完善后,送至國務院有關部門。

“希望建議書能切中要害!”桑國衛最后提醒道。

臨床試驗數據存疑

“創新藥還存在很多瓶頸限制。”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開門見山,他是牽頭組織院士們撰寫這份建議書的人。

在宋瑞霖看來,這份建議書想解決三大最主要問題:一是如何用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藥和高品質的仿制藥,完成臨床中對原研藥的替代;二是希望能改善政策環境、突破瓶頸限制;三是降低用藥成本,減少醫保和老百姓的實際支出。

“院士在我國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建議可能會有更大的推動作用。”貝達藥業總裁王印祥說,醫藥產業涉及多個部委,所以企業和協會都希望找到各種各樣的渠道提意見。

信達生物公司的總裁俞德超看法類似,他舉例說,2015年我國頒布的生物類似藥的法規,就是院士聯合業界給總理上書推動的結果。

“恰逢其時,我們發改委正在出一份文件,關于優化創新環境的改革建議,就包括了生物醫藥產業?,F在這個建議,如果能一起呈到國務院,被采納和實施的話會非常好。”國家發改委產業研究所所長黃漢權也抱有期待。

一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