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見】臺灣公益創新動力來源:高度參與的年輕人

臺灣公益創新最大的動力來自年輕人的高參與度,他們沒有政治憂患。

責任編輯:呂宗恕

江明修(受訪者供圖/圖)

臺灣公益創新最大的動力來自年輕人的高參與度,他們沒有政治憂患。

臺灣公益泛指一種有關社會公眾的福祉和利益的助人行業。它可追溯到清朝,是地方私神祭祀宗教的慈悲的行為。早先的臺灣公益組織主要從事人道主義救援和貧民救濟活動。當時的民間公益團體嘉義行善團發揮“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出力造橋鋪路,至今五百多座橋沒有垮掉一座。而民間的鋪路搭橋、社區營造、義莊等傳統,對現在臺灣公共服務事業仍產生著影響。

1949年至1987年,很多活躍的公益組織受到了臺灣方面嚴格滲透和掌控,在管制放開前,公益需求是被壓制的,民間文化保存、社區營造都以秘密方式進行,公益組織大多是從島外移植的宗教團體或社會精英分子組成的組織,如紅十字會、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等。

到了1986年解嚴前夕,黨禁限制突破,政治漸趨開明,社會運動啟蒙開始,民間公益組織產生了凝聚力。今天臺灣的基金會中,70%成立于20世紀80年代,如創世、董氏、喜憨兒等知名的基金會。

1987年后,臺灣出現很多公益組織,關注領域開始擴展,涉及范圍包括社區發展、就業促進、環境保護、性別平權、勞工環境、弱勢群體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