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創新獎”十六年回望 “地方創新”如何持續
改革意味對現有體制的突破,但不少在地方被認為收效很好的改革,最終卻因“于法無據”“與規定沖突”,最終被打回原形。
責任編輯:李梁
2013年12月,山東淄博,“村官”直審模式入圍“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這是淄博市淄川區審計局一分局副局長張艷華(左一)正在東關社區進行審計回訪。“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是政治學者俞可平領銜、由學術機構頒發的一個獎項,自2015年起,名稱變更為“中國政府創新最佳實踐”。
改革意味對現有體制的突破,但不少在地方被認為收效很好的改革,最終卻因“于法無據”“與規定沖突”,最終被打回原形。
與消失的一些改革相比,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電子政務等社會管理、公共服務類改革的存活率都比較高,有的還得到了加強。
在俞可平看來,地方政府創新動力下降有多種原因,中國當前已經進入改革深水區,改革面臨的困難很多,地方政府有觀望等待的心理。
在獄中著書寫回憶錄,正成為不少落馬官員打發時間的方式。河南安陽市政協原主席趙微也正在做這方面的打算,2014年,他因受賄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
收集資料時,趙微托請安陽市政協給他提供了“思辨堂”的資料,那是他擔任政協主席期間的一大政績。具體做法是:遇有重大爭議的項目,由市政協組織相關意見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在一起展開辯論,市里相關的黨政領導參加,原來安陽的市委書記、市長、常務副市長都參加過此類辯論。
盡管趙微已經落馬,但安陽市政協有關部門并未人走茶涼,仍然給他提供了“思辨堂”的資料。趙微在任時,安陽政協的說法是,“思辨堂”拓寬了民主協商的渠道,并確實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并在2011年獲得“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提名獎。
“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是政治學者俞可平領銜、由學術機構頒發的一個獎項,自2000年啟動后,受到了官方和民間的雙重認可。政府創新獎設立16年來,共有一千多個改革創新項目申報評選,產生了179個入圍獎項,成為諸多人士觀察地方政府改革創新的樣本。
但在趙微落馬后,他引以為豪的這一創新舉動已經偃旗息鼓,一個地方創新項目就此消失,只存在趙微的記憶中。
“消失的創新項目越來越多。”深圳大學政治研究所原所長黃衛平教授說,他今年9月開始參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