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TCL國際化的財富

當遍體鱗傷的TCL重新站起來的時候,TCL的國際化,給我們提供了哪些財富?

責任編輯:吳傳震

產業觀察

TCL迎來了難得的春天。4月30日,TCL集團發布季報,主營業務收入87.81億元,其中凈利潤4.49億元。資本市場對此反應強烈,五一假期之后,TCL位列股市上漲幅度最高的五支股票之一。

數字本身并沒有多大意義,真正的意義在于賺錢背后所代表的價值觀。我們之所以給那些在真正成熟市場的競爭者,如對華為、對TCL以尊敬,是因為我們尊敬的是他們賺的每一分錢,所代表的市場競爭程度與團隊努力程度。

在中國改革經歷了第30個年頭之后,中國優秀企業的整體突破,一定是體現在全球競爭力,而不是所謂的國內領先上,盡管國內領先也很重要。但現實的困境是,中國最優秀的這一批企業的“國內領先優勢“,很可能正是他們走向“世界級卓越”的敵人!

用柳傳志的話來說:“一個企業做到200多億元的銷售額,占到國內市場份額近三成,這時候企業的發展就算是碰到了天花板了,下一步究竟是走國際化還是多元化肯定是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聯想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聯想用2001年到2004年三年多的多元化(其實也就是機會主義的增長方式)經歷,證明了唯有國際化才能超越增長的天花板。

而用李東生的話來說,那就是:“在國際市場上,電子消費產品中,凡是有競爭力的企業,都是國際化的企業。國際化是中國消費電子企業,包括TCL在內所有企業持續成長的必由之路"。

我想他們比任何人都懂這種選擇意味著什么?國際化道路不是暫時的贏利問題,而是中國優秀企業如何長期持續增長的戰略選擇問題。所以,當遍體鱗傷的TCL重新站起來的時候,TCL的經歷就對中國的大多數企業來說,是一筆無法估量的財富,因為這是一條所有中國優秀企業必須選擇的道路!

那么,TCL的國際化,給我們提供了哪些財富?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戰略層面的財富。TCL證明了中國優秀企業整體的成功經驗,在國際舞臺上是不適用的。所以,中國優秀企業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不走出去,似乎就問題還不大,一旦走出去,問題就會暴露無遺。就像李東生本人說的那樣,TCL為什么一并購就失控?是因為 “企業還是按原來的習慣運作”!TCL的管理方式在國內是有代表性的,這就提醒那些到現在為止,仍然熱愛“國內斗”的優秀企業,現在的“習慣運作”重復的越多,未來“失控甚至死亡”的可能性越大!

第二:運營層面的財富。中國相當一批優秀企業,在運營中存在一種傾向,即重硬件輕軟件,重經驗輕調查研究,在這一點上TCL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在TCL并購阿爾卡特手機業務時,由于認為阿爾卡特手機公司不到1000人,而且沒有工廠,只有研發和營銷體系,因此TCL就自己設計了收購方案。雖然省了幾百萬歐元咨詢費,但并購后僅2004年第四季度就出現了3000萬歐元虧損,省了小錢卻交了大學費。

李東生這樣提醒后來人:“跨國并購前期的調研和分析非常重要,要對可能發生的風險有足夠估計,不要急于求成。對自身能力要有客觀評估,不要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項目。因此,需要借助有經驗的咨詢機構,雖然有相應的支出,但能夠大大降低風險。”

第三:團隊層面的財富。在經歷了四年的國際化之后,李東生過去羽翼散盡,萬明堅、袁信成、胡秋生、王康平、易春雨、楊偉強先后隱退?,F在的TCL基本上是一支以國際化人才與本土人才并存的新團隊,也許我們還記得因特爾的創始人格魯夫 《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中,描寫的因特爾轉型所發生的一切:轉折期是一個由下到上的爭吵 (讓混亂統治一切),到由上到下統一思想(讓戰略統治一切)的動態過程。

格魯夫的結論非常明確,當戰略轉折完成之時,管理層大約只會有一半的人堅持到最后,“穿越戰略轉折點為我們設下的死亡之谷,經濟損失與人員更換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必須認清并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安全到達彼岸,那些無法幸存的人將面臨與從前迥然不同的生活。”

我們現在看看聯想的管理團隊,其中有多少國際化人才?國際化轉型對中國優秀企業的管理團隊意味著什么?那些活躍在電視上的“管理精英”未來有多少能夠存活?實在令人擔心。

 (作者為錫恩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創始人,E-mail:jack@141cn.com)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