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噪聲兇猛
“為此我們經常吵架,我們也不敢要孩子,這聲音孩子能受得了嘛?!倍诤颖边w安市,一位名叫萬田林的居民因旁邊工廠的噪音造成神經錯亂,不久便自縊身亡。
責任編輯:徐鐘
迅速城市化的中國正在迎接噪音污染的爆發,而法規的滯后,城市規劃的無序和住宅建設的低質量又讓該問題加倍嚴重
噪聲蔓延
“像睡在馬路上。”王霞,北京北五環西北旺附近一優質小區的住戶,因無法忍受房間內的噪音,已在衛生間里斷斷續續睡了幾個月,2007年剛入住的王霞指著臥室窗外的永豐路說:“
我都想用地雷把路炸掉,讓車輛不能通行。”
每逢晚10點后,永豐路上的大卡車、工程車,呼嘯而過。
噪音問題成了這個家庭的主要問題。“為此我們經常吵架,我們也不敢要孩子,這聲音孩子能受得了嘛。”王的丈夫李志明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同樣是在北京,朝陽新城社區上空,在2006年突然出現了頻繁來往首都機場的客機,從此處在航道下的2000多戶居民陷入了不堪其擾的轟鳴。在上海,一個在虹橋機場旁邊飽受噪音之苦的居民感嘆說,“難道只能把窗子都堵上?”
迅速城市化的中國正在迎接噪音污染的爆發,而法規的滯后,城市規劃的無序和住宅建設的低質量又讓該問題加倍嚴重。僅就交通噪聲來說,據清華大學建筑環境檢測中心王江華老師估計,目前僅北京城區就有超過約100萬的市民受其影響。
而在河北遷安市,一位名叫萬田林的居民因旁邊工廠的噪音造成神經錯亂,不久便自縊身亡。
災 難
在清華大學建筑聲學網留言板上,大多數公眾投訴的是交通噪聲以及樓板、電梯、地下室水泵等建筑物本身設計不合理造成的噪聲問題。
北京市環保局噪聲管理處處長鄭景春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噪聲主要分為工業噪聲、建筑施工噪聲、交通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
就交通噪聲來說,首先是城市規劃對噪聲考慮不足,“一些大城市,離環路十米就敢建一個小區,這樣的住宅噪聲怎么能達標?”清華大學建筑環境檢測中心王江華說。
一份名為《北京北三環雙安地區交通噪聲研究》的報告說,在像北三環這樣的道路周圍建設居民住宅樓,必須距離60米以上,才能保證居民受噪聲的影響在國家標準之內,而有些居民樓距離不過10—15米,室內噪聲可想而知。“實際上,環路的噪聲遠不及城市主要干線的噪聲,因為環路是勻速的噪音,不涉及汽車加速和鳴笛問題,而主要干道的紅綠燈周圍,很多車輛突然加速疊加的噪聲更為嚴重。”
夜晚,對居住在馬路周圍的人來說更是一場災難。由于中國城市為緩解交通壓力實行貨車夜間行駛制度,該制度大大增加了夜間車流量:一般重型卡車噪聲高達90分貝,加上司機夜間按喇叭,幾乎成為公路夜間噪聲超標的主要原因。上述上海聲學學會的報告說,上海夜間噪聲超標路段占總干線的80%以上。
在交通的迅猛發展背景下,噪聲問題卻被忽略了。至于鐵路和飛機噪音,在增加運能的要求下,北京的一些鐵路路段,火車通過時噪音達到了100分貝以上,而類似北京朝陽新城這樣新開辟的航線,之前也并未征求居民意見。
建筑失范
一方面是噪聲污染的不斷升級,另一方面,房地產商不規范建設又使噪音污染不斷放大。
如今大城市寸土寸金,開發商自然不愿意犧牲面積來增加住宅和道路的距離。
另外,住宅隔聲品質存在下降趨勢,“良好的隔聲墻體應至少采用24cm厚的實心墻體,有些開發商為了擴大居室面積,住宅外墻被設計薄了,造成嚴重隔聲不足。”建筑聲學博士、清華大學建筑物理實驗室主任燕翔說。
作為降噪企業的老板,北京欣飛清大建筑聲學技術有限公司的賈猛虎曾為北京的一個高檔別墅區進行噪聲治理檢測,該別墅區因為房子噪聲問題還有幾十棟別墅未能賣出,“我們檢測發現這個別墅有嚴重的墻體漏聲現象,墻體隔聲也就30分貝,而正常的墻體應該在50分貝左右,該別墅區周圍的噪音大概在80分貝。”這意味著就算該別墅沒有窗戶,室內噪聲也有50來分貝,嚴重超標。
另外反映強烈的住宅內部噪聲問題,除電梯緊靠臥室造成的噪聲是與設計單位的設計疏忽有關外,通常諸如水泵、變壓器、樓板和墻體噪聲,都與開發商的選擇材料有關。
以樓板噪聲為例,“居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找樓上,沒人想是樓板的問題。實際現在樓板大都是10到12厘米的混凝土樓板,隔聲減振效果差,大都達不到國家要求標準。”清華大學建筑環境檢測中心王江華說。
“包括水管,以往多是采用鑄鐵管材,現在采用的是造價低廉的塑料管件,更容易振動而產生水管噪聲。”燕翔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而諸如水泵等一些設備,本應設置在建筑主體以外的裙房或配房里,但開發商為了提高容積率,盡量少占地面空間,就把設備放到地下室,這樣會對臨近幾層住戶造成了較嚴重的振動噪聲干擾。”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北京居民孟志在去年10月份購得東四環北路附近的一個高檔樓盤,隨后發現其所在的一個次臥室總有嗡嗡聲,晚上室內噪聲超過了45分貝,后來發現主要原因是位于地下2層的水泵噪音。
然而火熱的房地產行情使得開發商并不愿意在隔音上花錢,清華大學建筑環境檢測中心曾在2007年接受一個需要進行降噪處理的新建小區的咨詢,但咨詢過后,開發商并無下文——房子不降噪一樣賣得出去。
治理為何難
“其他的噪聲都好解決,惟獨交通噪聲法規還缺乏限制性條款,監管起來也難以操作。”北京市環保局噪聲管理處處長鄭景春說。“工業噪聲源我們可以要求它達標,否則限期治理,處罰。但交通噪聲是一個線,交通噪聲沒法對污染源采取禁止性措施。”
因住宅隔聲不良問題鬧上法院的事件也時有發生。燕翔說,除取證時要花費幾千元的檢測費外,“最尷尬的是,現今房價一直在攀升,因此大多住戶不愿按原款退房,如果拿不出進一步索賠的證據,往往隔聲官司也就不了了之了。而修補改造更是麻煩且代價高昂的事。”
值得指出的是,住宅隔聲不合格現象非常普遍,例如,幾乎95%以上的住宅樓板都達不到《住宅建筑規范》規定的撞擊聲隔聲應不大于75分貝的最低要求,假如今后房價出現跌落,住戶為求保值,以隔聲不合格為由要求退房,那時開發商就要承受較大損失。交納噪聲保證金?
面對日益嚴峻的噪聲污染,加緊法規建設正被各界熱烈期盼,本報采訪的環保部門和相關專家都認為,從城市規劃源頭和住宅設計開始就注意噪聲問題,是解決的根本途徑,包括對各種標準的提高和處罰措施的細化。
燕翔建議仿照土地保證金制度,也實行噪聲保證金制度。“一些發達國家中,在噪聲影響較嚴重的區域開發住宅時,土地出讓價格反而非常高,目的是盡量限制在這些區域開發住宅,而一旦開發商不負責任,政府也有更多的財力治理噪聲。”
而具體到開發商,燕翔說,首先是開發時應盡量避免選擇交通主干線附近區域。如果開發商一定要在交通干線附近建住宅,最好優先選擇建在路的南側,因廚房、廁所等輔助房間可設計在北面隔擋噪聲,而臥室、起居室一般在南面,噪聲干擾相對小些。還有,開發商必須重視噪聲問題,在建筑布局,選用墻體材料、窗子、樓板時,充分考慮隔聲問題。”
另外,北京市去年頒布了新的《北京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辦法》,其中明確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應當明示所銷售住宅的建筑隔聲情況及所在地聲環境狀況,今年,上述條款被作為強制條款寫入建委提供的統一樣式的購房合同中。以此來督促開發商注意噪聲問題。
清華大學建筑環境檢測中心王江華說,北京市的這一做法對其他地區亦有借鑒意義。
(文中當事業主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