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處多多,障礙重重私人診所迎來春天?
“一旦醫生開始流動,醫療服務市場一定會被盤活?!?/blockquote>責任編輯:呂明合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張安彤 萬曉華
安徽合肥市蜀山區的一家牙科診所為幼兒開展義診。過去,醫生可個人執業的診所,大多是牙醫或中醫診所。
“單位人”的身份,是醫生開辦診所、多點執業的最大阻礙。
“一旦醫生開始流動,醫療服務市場一定會被盤活。”
“政策像是開了一道縫,至于縫隙能否變大,真的不好說。”
2015年1月,在美國學習、工作了20年的李健華,在上海注冊成立了一家公司。他有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打造國內“診所界的星巴克”。
李健華所在的美國佰健勢醫療集團,在美國已經建立了上千家的連鎖診所。在他看來,國內的診所布局散亂、設備陳舊,醫生的醫療服務水平也不高,標準化、現代化的連鎖診所更是鳳毛麟角。按照最初的構想,國內首家“鄰家診所”將落戶某直轄市。
可申辦診所時,無數的條條框框卻讓李健華傻眼了。除了診所的面積、地點,對于申辦者的限制也頗為嚴苛。按照1994年原衛生部頒布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醫療機構在職的醫務人員,不得申請設置醫療機構。“國內有200萬在職醫生,不允許他們開診所,分級診療怎么做?”
不過最近,李健華發現,二十年未曾改動的政策有了松綁的跡象。2016年11月1日,國家衛計委發布了《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和《醫師執業注冊管理辦法》的兩份修改征求意見稿。前者放開了醫生跨區域多點執業注冊,后者刪除了現有規定中,“醫療機構在職、因病退職或停薪留職的醫務人員不得申請設置醫療機構”這一條款。——按照“法無限制即可為”的理解,取消限制意味著,上述所有醫生今后均可申辦個人診所。
在職醫生可自由執業、可開辦診所,未來的想象空間之大,震動了整個醫療圈。
“醫師將迎來自由執業的春天!”面對解放醫生的利好政策,知名醫療律師劉曄欣喜地判斷。一旦征求意見稿獲得通過,公立醫院可能出現醫生辭職潮,而私立醫院將迎來大發展。相應地,“大街小巷將遍布各種個體診所,有全科的,也有心內科、神經內科等??圃\所……再也不只是牙醫或中醫診所了。”
不過,面對國家衛計委放出的重磅消息,李健華卻不樂觀。他提醒南方周末記者注意,“國家只是取消了原有的限制,這和允許開診所是兩碼事。”
“政策像是開了一道縫,至于縫隙能否變大,真的不好說。”冬雷腦科醫生集團創始人宋冬雷的觀點,也代表了大部分業界人士的看法。政策細則尚未出臺,配套政策依舊缺位,謹慎觀望仍是主流態度。
一波三折的政策
允許在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