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理科綜合”,還不能是“純書呆子”污染緝兇,“環境偵探”上崗
盡管環境污染事件和訴訟近年頻發,但通過蛛絲馬跡緝兇的“關鍵先生”這一職業卻方興未艾,素質和資質等問題亟待改善。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王倩 萬曉華
盡管環境污染事件和訴訟近年頻發,但通過蛛絲馬跡緝兇的“關鍵先生”這一職業卻方興未艾,素質和資質等問題亟待改善。
供暖季和霧霾又相約來臨,超標排放的企業日子不好過,一方面被環保部門通報,一方面又被環保組織提起公益訴訟。
2016年7月,作為國內首起大氣污染行為的環境訴訟,山東德州晶華集團振華有限公司被判賠償因超標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損失兩千多萬元。4個月后的11月18日,環保組織自然之友訴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大氣污染一案又將公開開庭審理。
新環保法執行以來,環境訴訟增多,企業賠償金額動輒上萬甚至上億元。環保部規劃院截至2016年3月的數據顯示,環保部所屬機構完成的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案件共計503件,需要評估環境本身損害費用的有158件。其中最高的為2.36億元,平均為955萬元。
事過境遷的污染如何找到證據?受害與排污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對環境損害進行賠償需要多少錢?
2016年11月4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新環保法執行的專題審議上,這一問題也被提起。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回應稱,相關的法律規則有待完善,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基礎薄弱。
環境法醫
美籍華人盧軍是跨國環境咨詢公司AECOM的主任科學家,除了專攻污染場地調查外,他還是公司全球首席環境法醫顧問。環境法醫這個聽上去有點玄乎的術語和診斷刑事案件中的法醫類似,面對受到損害的環境,追溯“迫害”環境的污染物來源。
環境法醫起源于石油烴的化學指紋鑒定——不同產地的石油在儀器上展示出獨特的譜線就像指紋一樣,即使石油風化得面目全非,化學指紋還有所保留。
雖然環境損害追責案件一直都有,但直到1989年,美國“??松?middot;瓦爾迪茲”號在阿拉斯加的溢油事故致使魚類、鳥類大量死亡,促成美國制定了《石油污染法》,美國專家提出了“環境法醫”這個概念。
此后二十多年,環境法醫從油污擴展到了更廣泛的污染事件調查和溯源。除了參與英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