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告訴我你的底線是什么” 導演周申詳解《驢得水》
"這個戲要說的是,不能為一個美好的愿望去做錯誤的事;不能在追求美好目的的過程中突破底線。"
責任編輯:李宏宇 朱曉佳 實習生 李舒凝
電影《驢得水》上映后,許多人評價它是“知識分子電影”。但同名話劇演出時,主創團隊并沒聽過類似評價。在導演周申看來,話劇比電影更多了一層“間離感”,因而也讓觀眾更容易接受。
這個戲要說的是,不能為一個美好的愿望去做錯誤的事;不能在追求美好目的的過程中突破底線。
2009年我跟小伙伴建立了一個戲劇烏托邦,在這個小團體里,我們遇到了跟《驢得水》一樣的情況:把一個喜劇搞成了一出悲劇,因為沒守住底線,鬧得最后大家翻臉。
——周申
“我更正一下,它在口碑上已經成為爆款了。”2016年11月3日,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后幾分鐘,開心麻花CEO劉洪濤跑回采訪間。此前他的說法是:“它的口碑會很好,應該不會賠,但它肯定不是爆款。”它,指的是開心麻花作為投資方之一的電影《驢得水》。
待客區綠植的色澤和茶幾上的污漬顯示出這家公司不久之前出身草莽的家底。2015年,這家靠爆笑舞臺劇起家的上市公司推出電影首秀《夏洛特煩惱》,票房14.4億元。
最初,劉洪濤想讓電影成為開心麻花舞臺劇的廣告,把那些賣不掉的票賣掉。以電影這個娛樂產業中的重量級選手為戲劇這個輕量級選手做廣告,似乎有狂想的意思,其實卻是無奈之舉:拍電視劇,搞不掂電視臺,拍出來給誰?拍網劇,反響一般:“網劇應該像相聲:觀眾隨時進入,隨時離開,我們做舞臺劇出身,更擅長完整地講故事。”
2014年10月,“夏洛特”還在拍攝中,劉洪濤邀請年輕的戲劇導演周申到片場。那時,話劇《驢得水》改編成電影已提上議事日程。“夏洛特”橫空出世,一部電影的收入超過開心麻花多個劇目全國演一年的收入?!扼H得水》的改編和拍攝提速。
拍電影,是周申一直以來的愿望。到目前為止,他的三部戲劇作品《如果我不是我》《驢得水》《梵高自傳》都是為電影創作,先排成戲劇是不得已的“曲線救國”。
2009年,一位有支教經歷的朋友給周申講了個笑話:一個民辦學校把一頭驢虛報成老師吃空餉。“兩秒鐘”內,一連串的戲劇結構像肥皂泡一樣在周申大腦中騰起、膨大:上面的人來檢查怎么辦?你是不是要找很多借口?會不會這些借口把那個子虛烏有的人吹得太好,讓上面有了別的想法,把他樹成一個先進典型?樹成典型后怎么辦?是不是得找個人來冒充他……2010年,周申把這一連串想法寫成電影大綱,并申報了文字著作權。拍電影的機會不那么容易找,2012年年底,他用兩個月時間把《驢得水》排成了一部話劇。
1942年,中華民國偏遠鄉村的“三民小學”。校長孫恒海有獻身鄉村教育,改變中國人貧、愚、弱、私的崇高理想,卻常常“做大事不拘小節”,讓一頭拉水的驢冒充英語老師呂得水吃空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