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怎么看劉慈欣的《贍養人類》?

普通人都能對身邊的經濟現象有所認識,于是對經濟學不是全然一無所知,然而又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卻因此而自以為全懂。大劉的小說《贍養人類》中展現出來的觀念正是如此。

責任編輯:劉小磊

劉慈欣(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普通人都能對身邊的經濟現象有所認識,于是對經濟學不是全然一無所知,然而又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卻因此而自以為全懂。大劉的小說《贍養人類》中展現出來的觀念正是如此。

在展開評論之前,為免“大劉”粉絲的誤解,要先澄清一下:我對劉慈欣的科幻小說的評價是他的短篇小說其實比長篇小說更好。這一點,我發表在《南方周末》“2015年我的書單”上列的第一本書就是大劉的《鏡子》可作證明。也就是說,我這篇評論并不針對大劉,而只是就事論事地針對《贍養人類》這一篇小說。

《贍養人類》在大劉的短篇小說里應該算是蠻有名氣的,因為懸念感強,但更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它很好地“迎合”了一般人的仇富情緒。以思想而論,其實它不過是“私有制、資本主義是造成貧富懸殊的根源”觀點的翻版,要是寫成議論文,大概只會泯然于一大堆左憤言論之中,大劉將之寫成科幻小說,卻因其想象力之奇幻,引起了強烈的共鳴。

小說梗概

這篇小說以一個職業殺手“滑膛”的經歷為主線。地球上的富人們突然向窮人大肆派錢,另一面卻又雇用“滑膛”去殺害某些窮人。隨著劇情發展,懸念逐步解開。原來外星人要占領地球,以澳大利亞為圈養人類的“保留地”(這個情節后來在《三體》里再次出現),而外星人給予每個人類都一樣的“贍養”標準——是他們調查到的地球上能活著的最窮者的“最低生活標準”。富人為此拼命把錢分發給窮人,以圖提高“最低生活標準”。但個別窮人“寧窮不屈”,不肯拿他們的錢,于是他們要雇用殺手把這些“死硬分子”殺掉。

但外星人為什么會制定如此古怪的贍養標準呢?原來他們來自一個徹底推行私有制、嚴格保護私有產權的文明(“第一地球”),結果貧富不斷分化,財富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上,最終整個地球都被一人(“終產者”)獨占。那里連空氣的使用量也被機器(“執法單元”)精確量度,嚴格收費。其他人的財富漸漸耗盡在購買空氣上,為了減少消耗空氣而不外出工作,就更加沒有收入,更加越來越買不起空氣,惡性循環。最終,一部分人活活窒息而死,其余人拼死沖出戶外盡情呼吸新鮮空氣。太多人“違法”導致“終產者”不便依靠機器懲罰所有人,而是將他們都驅逐離開“第一地球”。他們于是到處尋找新的地球落足,并執意要推行那人人享有一樣的“最低生活標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