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文化加持,茅臺走紅世界
中國人和西方人相比誰的酒量更大?這個問題還真不好一下子給出答案。因為很多洋酒的味道中國人喝不慣,而中國白酒對一些西方人來說更是比較夸張的存在。
有外國網友在網絡上記述自己第一次喝中國白酒的體驗:有火從喉嚨一路燒下去,燒到胃,然后我就睜大眼睛吐著氣,感覺自己壞掉了……
還有老外形容喝中國白酒的感覺是:喝下流動的剃須刀片……
有一檔英國的視頻節目,他們在街上隨機讓人體驗一口中國白酒,這是一個小伙品嘗后的面部反應:
有這么夸張嗎?要說中國白酒酒精度數高,威士忌和伏特加等烈性酒一樣被西方人喜歡???
其實更主要的是口味上的區別。刺鼻的奶酪味、茴芹味、菠蘿味、麝香味和汽油味……西方人對白酒味道的描述多種多樣,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有點奇怪。
情況全都是這樣子?也不盡然,一些“中國通”就有點兒愛上中國白酒了。
來自意大利的公司職員西蒙第一次來中國,是為了生意。當他的合作伙伴拿出茅臺——當時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首先吸引他的是對方那種如癡如醉的表情。“只是聞聞味道,他就好像沉醉于其中了。”
半個小時候之后,西蒙徹底暈菜。他甚至想不起來當天晚上三杯白酒下肚后發聲的任何事情?;氐揭獯罄?,當西蒙拿著葡萄酒杯與朋友們高談闊論時,數次談到令人“難忘”的“中國茅臺”:“我向他們承諾,下次去中國,一定要帶幾瓶酒回來,但我相信意大利人仍然更喜歡葡萄酒。”
“你不能想象,這樣一種白色、透明的液體,勁兒會這么大。”美國學者伊曼旅居北京已經半年,在家鄉他嗜啤酒如命,一次橄欖球賽喝下五六扎啤酒不是問題。但“鍛煉”兩年之后,他稱自己的白酒酒量只有“小二兩”。
“似乎只有中國人骨子里才有白酒的基因。”伊曼笑稱。習慣了雞尾酒和啤酒的西方人,無法理解中國這種傳統甚至有些神秘的白色透明液體,何以會給人如此強烈而又令人欲罷不能的感官刺激。
說到這,可能有人會覺得,既然也有幾個西方人能喜歡我們的白酒,那就是之前其他人對中國白酒接觸太少了,多喝兩次也就都習慣了。事情恐怕并不是那么簡單。
為什么清酒和伏特加能在美國立足?
日本的清酒一開始對于普通美國人來說也是個新鮮玩意,之前還有人吐槽它:那味道就是面條湯餿了的感覺。
但現在的清酒卻在美國年輕人中流行起來。烈酒專家鄂雷分析道:“日本文化在美國的輸出非常強大,美國消費者從很多電影、電視劇、動畫里面經??吹饺毡厩寰?,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對美國消費者影響很大。所以現在美國年輕人喜歡吃日本料理吃壽司喝清酒,在日本清酒被視為‘老人酒’,年輕人不愛喝。到了美國美國年輕人則認為喝清酒很時尚,大家喜歡喝。”
帝亞吉歐發言人卡米耶·多爾也說,美國人吃日本餐喝清酒,吃墨西哥餐喝特基拉酒,可吃中餐“從未有過自然而然的佐餐酒”。
在世界著名的烈酒中,與中國白酒有更多相似之處的就屬伏特加了。在口感以及釀造原料上二者有不少相通的地方。伏特加雖然是烈酒,但在其他國家的銷量卻非常大。在美國酒吧里,雞尾酒有六成以上加了伏特加。
有人說,伏特加的流行,是因為它是一種百搭酒,可以與各種飲料調配飲用。在原產地它被親昵地稱為“燃燒的水”。也因為這種“水”的特性,讓伏特加酒最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和變通性,可以做多種調制雞尾酒的基酒。
伏特加百搭酒的屬性毋庸置疑,但是在二戰之前,它在美洲只是在墨西哥部分的酒吧中流行,它的真正推廣有賴于打了一手好的品牌廣告。這里我們就要提到瑞典奧胡斯小鎮的伏特加酒廠生產的絕對伏特加酒。
絕對伏特加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進軍美國。在這種情況下,絕對伏特加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廣告宣傳運動,并成功地通過廣告,創造了絕對伏特加品牌的個性化。
絕對伏特加的廣告被認為是最經典、最成功的廣告案例之一。其著名系列包括絕對城市、絕對季節、絕對藝術、絕對話題等,主題鮮明,非常具有時尚感。通過廣告,絕對伏特加賦予消費者自信、高雅的感覺,并使其本身超越酒的概念,成為文化、個性和品位的象征。
中國白酒不可錯過的風口
從清酒和伏特加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異域酒想在歐美開拓擴大有很大的可行性,但也有難關必須闖過。
日本清酒的傳播很大程度沾了日本料理的光,但中國白酒似乎沒有搭上中餐拓展的順風車。在Yelp上Top 10的中餐館,賣白酒的很少。這可能也和中餐館在國外的定位有關,多數是快餐店,少見豪華的品牌連鎖店。在快餐店,啤酒一杯才三四刀,白酒這種一小杯十幾刀的,也確實不好銷售。
但我們同時也應看到,近十年來國外的烈酒銷量在增長,而啤酒的銷量在下降。相關人士覺得因為國外的人都比較注重健康,像啤酒這種容易發胖的飲品他們肯定會抵觸的。而且美國的年輕人,更喜歡用新花樣來尋求刺激,對有異域風情的酒也更喜愛。所以他們就接受了伏特加,龍舌蘭酒和日本的清酒。再加上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快了,他們急需要幾杯烈酒來感受松懈下來的感覺。
但就像日本清酒的傳播,白酒想要打入國外市場,要輸出白酒文化。
“在意大利,人們會邊聊天邊慢慢喝酒,但在中國并不是那么回事。”張正來自英國,是一家英資機構的駐中國代表。在和中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酒桌總是讓他緊張。
人們觥籌交錯,互相離開座位敬酒,說著在談判桌上一般不會說的親密話語。“中國酒”仿佛一劑催化劑,將人與人的距離拉近了。
“后來我才明白,為什么有中國朋友說談生意免不了要喝酒,特別是白酒。”在張正現在的理解中,“中國酒”特別是“茅臺”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
一位美國朋友也講中國白酒的賣點就是干杯,他覺得干杯是一個傳統是一個儀式,是一個能講故事的地方。白酒的干杯文化其實是在傳統中國的飲食特質,大家團聚在一起 的場景,呈現真摯的感情。這種能迅速嗨起來的方式其實很容易吸引年輕人。
“中國茅臺”,走出去
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在茅臺國際化的路上認識到,中國白酒要真正實現國際化,首先應該從文化入手,其中文化的認同、融合最關鍵。
“在中國,茅臺是最高層次的友誼酒和喜慶酒,同時也是公益酒、傳統酒。”袁仁國說,在下一個100年間,成為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友好相處的潤滑劑,成為地球村村民相互交流、表達情感的載體,用喝茅臺酒產生的火熱感情,激發人們對友誼和愛的熱情,感受到世界更多的善意、溫暖與信任是茅臺的新目標。
要達成這個目標,達到“文化共識”是關鍵。
2012年,應英國王室安德魯王子邀請,茅臺在溫莎城堡舉辦“中國之夜”大型文化交流活動。茅臺的文化內涵和美味,給王子留下了深刻印象。下一次訪華行程中,他專門來到貴州,回訪茅臺。
2015年,在茅臺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00周年之際,美國前總統卡特致信茅臺董事長祝賀茅臺金獎百年,舊金山市長也宣布把每年的11月12日定為“茅臺日”。
“高層互訪”推動茅臺國際化之外,民間的交流也是一種很好的形式。“東方文化”和西方經典的結合,所產生的化學反應,讓人沉醉。
2014年,巴黎Le Palace劇院舉辦了中法文化交流活動?;顒哟钆淞嗣┡_雞尾酒會,觀眾可以一邊喝著茅臺,一邊欣賞臺上法國喜劇演員的中文脫口秀表演。觀眾們在現場感受中法幽默的完美融合的同時,茅臺也在無形中為國外市場所接受。
隨著茅臺在市場布局方面的努力,現在,除了從中國“背”回一箱茅臺之外,老外們開始有了更多的選擇。為了適應西方人的口味,茅臺推出了專門為海外免稅市場推出“小批量勾兌茅臺酒”?,F在,這種“中國雞尾酒”已進入30多個國家的60多個國際機場,銷售茅臺酒的國際免稅店超過300家。
茅臺集團銷售公司副總經理羅康看的很清楚,洋酒和紅酒在中國市場的營銷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文化營銷的成功,要讓“中國酒”走出去也是如此。
“用真實的文化感動消費者,讓消費者從了解到喜歡,增加對中國白酒的進一步認可。”羅康說。
通過強化中國白酒文化的營銷和體驗,將白酒打造成為感受中國文化的載體,是茅臺集團的美好愿景。隨著茅臺進一步走向世界,這愿望并不遙遠。
現在,茅臺已經有了自己專屬的“臉書”頁面。頁面上老外們的問題千奇百怪:“這種酒有額外添加的糖分嗎?”“這種酒可以加到曲奇餅中去嗎?”
在YouTube上,也有了《嘗一嘗“中國酒”茅臺》這樣的短片。一條有趣的評論是:“這酒味道強烈醇厚,嘗起來就像我的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