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式”救災的困境

由于政府救助力量十分微薄,國際援助面臨諸多障礙,緬甸災區的百姓唯有依靠民間互助和投靠寺廟,而這些相對于龐大的受災群體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

責任編輯:李梁

救助站里的人 本報記者王軼庶攝

由于政府救助力量十分微薄,國際援助面臨諸多障礙,緬甸災區的百姓唯有依靠民間互助和投靠寺廟,而這些相對于龐大的受災群體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

政府的微薄救援
仰光,萊達亞工業區阿墩村小學前的水泥路上,37歲的參吳住在政府臨時搭建的帳篷里。他是阿墩村人,整個村子一共有三千多戶人家,5月2日的風災使得超過兩千家房屋被風刮走,片瓦無存。此前一天,參吳的妻子產下他們的女兒,由于這場強熱帶風暴的關系,雖然這個小女孩還沒有取名字,但已經有人開始叫她“納爾吉斯”。

政府給村民們搭建了30座一字排開的帳篷。記者看到,帳篷里家徒四壁,每戶不過一鍋一碗。即便如此,這少得可憐的帳篷對于眾多失去家園的村民來說,遠遠不夠,更多的村民只能臨時寄居在寺廟和學校里。

村民們說,5月10日,緬甸政府領導人來此視察,借此機會,每戶居民領到了一升米。在此之前,風暴過后,整個村子的所有村民共得到了120袋大米,這是政府唯一的支援,早已經分配吃光。“我們有時有食物,有時候沒有。”參吳的妻子瑪叮叮優說。這也是所有村民面臨的困境。

這是政府所有21所救援營地中的一所。由于每個帳篷只能居住6人,這些所有的救援營地不過僅僅能解決四千多人的住宿問題。而據聯合國人道救援機構的估計,遭受風災的緬甸有超過150萬需要救援的災民。也就是說,政府的救援杯水車薪。

由于位于仰光的郊區,這里的交通相對便利,救援也較容易抵達。5月8日,美國駐緬甸高級外交官維拉羅薩說,在風暴的登陸地——伊洛瓦底省三角洲地區,風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