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民政局前局長:災難孕育社會進步的可能

這場地震真正嚴峻的挑戰是災區經濟的蕭條,而重建的大敵是公眾的遺忘。災難里孕育著社會進步的可能,災難也可能拆解原來的社會對立與藩籬。

責任編輯:蔡軍劍


川北的百年強震至今將近72小時,從網絡與境外媒體的評價中,中國政府展現了極高效率?,F下仍有數萬同胞在土石瓦礫中生死未卜,此時談搶救之外的事未免緩不濟急。誠然震災的搶險的確是爭分奪秒的決戰,但災后重建卻是社會整體的持久戰,必須有配套的改革議程,災后重建才可能成功。

災難不只考驗政府,也試煉著中國的公民社會。在救災前期,真正能有貢獻于第一線的必然是少數專業人士與強制紀律的部隊,非災民的廣大公眾若不想只安于當一個觀眾,公民社會就必須有想象力與實行力,以下僅建議三點:

首先是災后重建的情境想定(scenario)。

古人常云:禍不單行。震災之后可能伴隨土石滑坡與疫情流行,更令人擔心的還有即將而來的長江汛期與水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