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可發揮更大救災作用
國家救災在災難發生時偏重于拯救生命,在災后則主要是向災民提供物質援助。這些幫助必不可少,但很顯然,對于災難中的死者、生者來說,光有這些又是不夠的。
責任編輯:蔡軍劍
汶川大地震帶走了大量同胞的生命。很多人似乎無意識地在媒體上為這些死者、生者“祈禱”、“祈福”,有人說我們應有一顆“悲憫”之心,還有人說,“天佑中華”。這些用語,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這種近似本能的情感反應也提醒人們,宗教可以在救災過程中發揮重大的作用。
在現代國家出現之前,不論中外,日常的慈善救濟活動,主要是由宗教組織承擔的,甚至醫院最初也是附屬于教會的。出現天災人禍,宗教組織也是救災的主力。到20世紀之后,國家能力極大強化,建立了強有力的應急救災機制。這樣,政府就成為救災的主角。政府能夠有效地集中資源,便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