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號航母“上刺刀”遠征
俄航母投入敘利亞沖突,被渲染為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海外最大規模的海軍行動。在軍事專家看來,俄航母入敘作戰,不是簡單的“玩一票就走”,而是做長期打算。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曾緯 劉文琴
2016年10月15日,俄羅斯海軍派出“庫”號為首的戰斗編隊出征地中海,劍指敘利亞。由于出自同一制造廠,“庫”號與我國“遼寧”號航母在外形上頗為相似。
俄航母投入敘利亞沖突,被渲染為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海外最大規模的海軍行動。在軍事專家看來,俄航母入敘作戰,不是簡單的“玩一票就走”,而是做長期打算。
俄航母在實戰條件下試驗其新式米格-29KR、蘇-33艦載機,與2015年俄海軍首次動用“口徑-NK”巡航導彈打擊敘境內極端組織一樣,目的是檢驗武器作戰效能。
2016年11月13日,一架從“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以下簡稱“庫”號)航母起飛的米格-29戰斗機因技術故障墜入地中海,但并未造成人員傷亡。事情發生時,北約多架飛機和軍艦在近距離監視。
這是“庫”號航母在21世紀第一次“上刺刀遠征。”
俄羅斯海軍派出以“庫”號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航母戰斗群,目前已經到達敘利亞西北部港口拉塔基亞。長期處于互相對峙關系的俄羅斯和北約,又將開始新一輪的摩擦。
一個多月前,包括“彼得大帝”號重型導彈巡洋艦以及“北莫爾斯克”號大型反潛艇艦在內的多艘主力軍艦,從北方艦隊的摩爾曼斯克港出發,組成了自冷戰以來俄羅斯在水面作戰的最強部隊。
俄與西方關系的持續惡化,使得一些西方媒體將俄這次行動渲染成是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海外最大規模的海軍行動。
與“庫”號航母共同建造于烏克蘭造船廠的中國“遼寧”號航母正進入戰備訓練的新高潮,而整體上借鑒“遼寧”號架構的首艘國產航母也即將下水。這不禁使人對中國海軍抱有更大的期待——當俄羅斯航母經歷近20年“蹉跎”,終于“上刺刀”開赴前線之時,技術狀態更好的中國航母能否從中受益呢?
“遠征”碰上了“軟釘子”
“我們都是有備而來。”
2016年11月10日,俄海軍航空兵司令伊格爾·科任少將面對西方媒體對“庫”號遠征的質疑時,強調俄軍將用行動粉碎外界的謠言。自從俄航母編隊進入北約勢力范圍后,就一直被“幽默與調侃”所包圍。10月21日通過英吉利海峽時,英國皇家空軍出動兩架狂風戰斗機接近俄航母,英機低空飛越俄艦隊,拍攝照片,同時英國還出動兩艘45型驅逐艦尾隨監視。當時,“庫”號所散發出的滾滾黑煙幾乎籠罩了大半個天空,眾多網民將其比作“2010年冰島火山噴發”,英國《每日郵報》將“黑煙照”推測為“庫”號長年缺乏動力系統檢修,導致進入燃燒室的重油未能充分燃燒,形成了黑煙。
俄羅斯人的反擊也很迅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