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與建議:小學語文教學怎么改
這份報告將有助于社會各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國小學語文教育的現狀,并為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整體改革提供參考。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侯翔宇
上海市金山區某小學語文課上。
?編者按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最關鍵時期。然而,目前小學語文教育的實際目的很大程度上還是“分數驅動”。
2016年3月到9月,南京專注于兒童閱讀和母語教育研究的親近母語研究院領銜,在全國范圍內,面向家長和小學語文老師,進行了語文作業和學業測評問卷調查,共收到來自全國24個省份有效問卷4160份,并形成訪談文字記錄17萬余字,對小學語文教育各相關方的觀點、對小學生語文作業和學業測評的具體案例進行收集、整理、分析與概括,由親近母語研究院執行院長、特級教師岳乃紅等人執筆,整合成一份專業的“小學生語文作業和學業測評調研報告”。這份報告將有助于社會各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國小學語文教育的現狀,并為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整體改革提供參考。
我們從報告全文中摘錄了部分內容,供關心基礎教育的讀者參考。
語文作業的現狀
本次問卷調查,我們將調查對象分為兩類人群,一是家長,二是教師。在關于作業類型的調查中,我們將作業類型分為口頭作業、書面作業、實踐性作業三類,分別了解小學生平時常見的作業類型和相關內容,以及他們對不同類型作業的喜愛度等。
結果如下:小學生的語文作業以書面作業為主;口頭作業以“背誦課文”為主;書面作業以“抄寫和默寫”為主,習作練習和詞句練習居多;實踐性作業以“閱讀書或文章”為主。而小學生最喜歡的實踐性作業(43%),在實際作業中的占比僅為12%(教師)和5%(家長)。
諸如“講故事”“演講”“朗誦”“社會實踐”這類作業類型在各個年級出現的概率都比較低。原因在于,首先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語文學業測試一般不考查這些項目,導致教師對這些作業重視不足;其次如何評價這些作業,學術上的空白,導致教師不知道如何操作。
學業測試的現狀
我們從家長和教師兩個視角了解了小學生語文學業測試的頻次。教育部2013年頒布實施的《小學生減負十項規定》中要求:小學一至三年級不舉行任何形式的統一考試,從四年級開始,除語文、數學、外語每學期可舉行1次全校統一考試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統考。每門課每學期測試不超過兩次。
調查顯示,學業測試幾乎均是統考形式,且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占比平均超過90%,小學生語文學習的生態極不容樂觀。對照要求,不難看出小學生語文學業測試的頻次嚴重偏高,且違反規定要求。
小學生語文學業測試的內容調查,主要是針對教師展開。絕大部分學校均采用的是書面測試的形式,只采用口頭測試的占比極少,采用口頭+書面測試形式的也較少。充分說明,目前的小學生語文學業測試還是以書面考查的方式為主,不能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各個學校的語文測試中,最常出現的測試內容首先是基礎知識,包括詞句練習、按課文內容填空等,59.93%的老師表示這類題型最???;其次是閱讀,占25.36%;習作占11.64%;書寫質量和口語表達各占1.71%和1.35%。這個結果再一次證明,只重視紙筆考試,只注重答案的正確與否,成為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