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他的回報,是豐富的痛苦”錢理群的“知識分子精神史”
真理是彼岸的,不在此岸,但可以作為一個信仰。這個彼岸信仰的好處,是能夠看清此岸的問題。我們應該贊揚真理的追求者,而不是誰掌握了真理。
責任編輯:李宏宇 朱曉佳 實習生 李舒凝
錢理群說,促使他進行學術研究的很大動力,就是想搞清楚自己和與自己相關的歷史。
“拒絕遺忘”一直是我的命題。我們這代人經歷這么多事情,有很多歷史經驗教訓,不把它認真總結,這輩子就白活了。
真理是彼岸的,不在此岸,但可以作為一個信仰。這個彼岸信仰的好處,是能夠看清此岸的問題。我們應該贊揚真理的追求者,而不是誰掌握了真理。
——錢理群
不久前,學者錢理群收到一封讀者來信,覺得他的書太過沉重。
“他說你能不能寫一些現實的書,我跟他說,我這個人寫不出現實的書,寫就寫這些東西。”在專訪中,錢理群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的目標讀者是愿意了解歷史,思考沉重問題的人,“我給他的回報,是豐富的痛苦。”
2014年,為了集中精力寫自己想寫的東西,錢理群宣布退出學術界,搬進老年社區,極少參加公共活動。他擬定了七八本書的寫作計劃,頭兩本已于2016年出版,分別是《一路走來——錢理群自述》和《歲月滄?!贰,F在,他的日常生活非常簡單:鍛煉40分鐘,寫作七八個小時,有時與來訪的朋友聊天。
《歲月滄?!肥清X理群“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記錄了七位知識分子在1949年之后的精神歷程。加上此前的兩部《1948:天地玄黃》和《我的精神自傳》,他寫了將近20年。原初計劃更加宏大,要從1920年代寫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七本書后來調整為三部曲,聚焦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史。
錢理群從事這一研究的內在動力,是想弄清楚一系列問題:“自己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墜入了怎樣的精神深淵?”“如何做堂堂正正的‘人’,做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等等。他意識到,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在整個20世紀面對的問題。隨著思考深入,他筆下的知識分子,與公眾對他們的固有印象拉開了距離:
沈從文積極尋求與“新社會”的契合點,形成了“新愛國主義”“新人民”和“新唯物論”等觀念;平素顯得超然的廢名,在新中國成立前呈上全面的治國方略,希望復興以孔子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鄉土文學聞名的趙樹理,其實讀了很多“洋書”,熱心思考農村問題,具有驚人的前瞻性。
錢理群共寫了16位知識分子,時間跨度為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除收入《歲月滄?!返钠咂?,還有關于胡風、顧準、束星北等人的篇章。錢理群想盡可能地寫出知識分子精神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寫別人,也在寫自己。貫穿全書的兩個概念,是“改造”與“堅守”。
“寫胡風的文章,是錢老師所寫的這個知識分子精神史系列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我也認為是最有深度的一篇,可惜沒能收錄到《歲月滄?!防锶?。”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唐小兵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讀完了“三部曲”,今年夏末去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