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參考】日本抗震救災的啟示
本文所整理的相關資料,主要以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潟縣的地震為例,介紹日本的抗震救災經驗,以作為汶川地震救災的參考。
責任編輯:陳敏 戴志勇
5月13日,合肥市的小學生在進行避震演習。 新華社發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潟縣中越地區發生里氏6.8級地震,死亡40人,受傷四千五百余人,十萬余人無家可歸;房屋損壞近14萬棟,財產損失約3萬億日元。
更嚴重的一次地震發生在1923年9月1日。當天中午,日本神奈川縣小田原近海發生7.9級大地震。房屋建筑倒塌、燒毀極其嚴重,死14.3萬人,傷10.4萬人,50萬人無家可歸。
日本是地震很多的國家,但并非受災最嚴重的國家。長期抗震,日本在震后救治方面積累了大量技術人才和寶貴經驗,他們的緊急救援與防災體系相當有效,極大地減少了人員傷亡。而且,這一體系即是以防御地震為主。
本文所整理的相關資料,主要以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潟縣的地震為例,介紹日本的抗震救災經驗,以作為汶川地震救災的參考。
地震信息傳遞快速準確
日本全國各地有好幾處專門的地震監測中心,地震一發生,監測中心就立即將震級、震源、震中等基本情況傳遞給國家有關部門。
在地震發生1分鐘內,電視臺將地震的大致信息迅速告知全國。
日本社會的信息化已非常充分和透明。地震發生后,所有市民從電視、報紙以及各個機構的信息渠道中所獲得的信息,幾乎都是一樣的。電視和報紙記者在現場連續報道,形成了不間斷的信息流。而且這些報道非常中性,并不使人感到緊張和恐懼。
對中國的啟示:不僅是新華社,CCTV,包括全國所有媒體,一線的親歷者,都有責任向救災指揮部門,向一線救災人員,向全國人民和全世界迅速、準確地傳遞負責任的信息,以提高救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盡量挽救更多無辜的生命,撫慰更多驚恐的心靈。
政府在第一時間有效反應
政府迅速成立防災總部,作為對應、救助和災后重建的最高指揮機構。
日本中央防災會議是推進綜合防災工作的最高決策機關,會長由內閣總理大臣擔任,成員包括所有各部大臣、日本銀行總裁、紅十字會會長、日本電信電話公司總裁及日本廣播協會會長、下設專門委員會和事務局,主要任務是貫徹災害對策基本法,并根據情況的變化不斷制定各種對策,設立必要的行政機構,確定全國性防災規劃及體制。
日本政府應付危機的能力和經驗相當成熟,各級政府對地震早設有應急機構,一旦發生地震就立即投入工作。地震發生后,權威部門對短期內未來地震、海嘯和滑坡的可能性進行了預測,并將結果通過媒體公布,讓百姓心中有數,對抗震救災和穩定人心具有積極意義。
在受災嚴重的十日町,在地震發生半小時內,市政府全體職員就快速集合到市政府,并立即開始收集信息,把地震死傷人數、房屋倒塌情況、斷電、斷水和交通中斷等情況都及時向政府匯報,以供快速決策。在十日町災區,不僅能看到幾處房屋破損倒塌的情景,還不時感受到余震。但大部分市民心情平靜、秩序井然,房屋也基本得到修復。這些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當地市政府的全體職員連續兩天不分晝夜的辛勤工作。
地震發生當夜,全市斷電斷水,市政府職員在市內各處點燃篝火,聚齊居民,讓他們取暖并進行安撫工作。
手機短信安撫災民。市政府大樓供電和通訊系統修復后,政府職員就開始通過網絡向手機不斷發布地震及救援的相關信息。如“會再次發生大地震是謠言,請大家不要慌亂”、“市內各避難所開始有保健醫師巡回診斷”等等。
此外,大街上還不斷有巡邏車用喇叭告知市民救災和重建信息,如到何處領取救災物資等。
10月25日,日本財務大臣谷垣禎一在大阪表示,財務省已經為救災追加預算。當日,日本住宅金融公庫向外界宣布,針對不少居民需要采購昂貴耐火材料、修建耐火性建筑的情況,最大貸款限額被放寬到了1930萬日元。
對中國的啟示:早一秒鐘到達,就多救一條生命!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當然極其重要,總指揮溫家寶總理連日奔波在災區第一線,給生還者以安慰,給全國人民以希望。
相互協作救援,道路要盡快暢通
將與救災相關的銀行行長、紅十字會會長、電信電話公司董事長等納入最高防災機關,增強協調和指揮能力,將大大提高指揮體系的效力。
災區本地的基層官員熟悉當地情況,更應身先士卒,盡快用一切手段救出自己的鄉親,安慰自己的父老。鄰縣、鄰省乃至全國各地的公職人員,都應主動為救災想辦法,盡力量。這是公共職責,更是基本的良知。
日本各縣城市之間都締結了防災互助協定,相互協作的救援體制保證了物資的順利調運。
24日,關越高速路在地震中已關閉,部分路段還出現斷裂。不過,按照互助協定,來自東京、玉縣、富山縣的救援物資都繞道長野縣,比較迅速地運抵了十日町災區。
對中國的啟示:道路暢通,通信暢通,以及夜間救援所必須的電力暢通,構成災難救援和災后重建的基本條件。交通運輸部門,電信企業,電力企業,解放軍、武警官兵要為此承擔起巨大的社會責任。
專業的救援隊伍
日本災害救援隊是日本政府于1987年6月建立的,任務是:
快速收集國家和城市重大自然災害和技術災害的有用情報,經高技術處理后報給外務省日本國際合作局,并報經濟合作局進行選擇決策;
承擔合法渠道的國際災害救援任務,做到技術裝備一流,人員技術能力一流,并具有外語能力;
按技術規定和高素質高能力培養的要求,救援隊應是人道主義者,同時又是技術上過硬的業務工作隊。
日本災害救援隊按國際救援隊標準建設,主要包括:SAR(搜索與救援)隊;專業救助隊;醫療隊;生活自給充足的管理隊;高效的聯絡隊;按國際救援培訓指導教材進行培訓的教育隊。該隊按照規定配備有一百余噸的設備和工具,包括運輸與通訊車輛,船只和小型直升機,各類起重、挖掘和裝卸工具,搜救儀器,個人全套用具,生活補給儲存設備,發電設備等。
日本災害救援隊從成立初期的400人到2002年已擴大到1540人,這些搜索救援人員分別來自日本警察局、日本海岸警備隊和火災管理機構,其中醫護人員注冊數為614人,有醫生201人,護理人員261人,藥劑師21人,醫務協調人員31人,100個后勤人員。日本災害救援隊在1999年-2001年期間,每年的財政預算為4850萬美元左右(含全體職員年工資的1/2),其中的300萬美元為設備儀器購置費,年培訓演練費為500萬美元,緊急需求時可動用的援助費約80萬美元。
對中國的啟示: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和一些省級救援隊都已經趕赴地震現場,開展救援工作。謝謝他們!如果多一些搜尋犬,多一些技術器材,也許我們就能拯救更多的生命。這需要足夠的重視,以及足夠的財政支持。
對災民要有專業的心理疏導
一位心理學學者說,日本的心理學教育非常普遍,學習心理學的人畢業后分布在社會各個機構。
當緊急情況發生時,有3種工作人員最先趕到現場:消防人員、新聞記者和心理咨詢人員。由于有了心理人員的輔導,社會大眾的心理得到咨詢和撫慰,恐懼感被減輕,憂郁焦躁感也被控制或消除。心理咨詢人員在日本現代社會的不可缺少,是日本社會心理教育發達和心理工作達到成熟的標志之一。
在今天的信息社會里,面對突發事件,救援、新聞和心理咨詢這三者,比平常顯得更加重要。政府除了設有專門處理突發事件的機構和政策,除了有資源準備之外,也要在這3個領域里做好日常教育和培訓等相關準備。
有專家指出,地震中遭受慘重損失和巨大精神打擊的老人,需要生活上的救助和照顧,同時也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和關切,除了要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基本需求,盡可能為他們提供周到和便利的生活起居設施,還應多多傾聽老人們的心聲,理解他們的不安和憂慮,舒緩、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讓老人們平安地度過這段災后的艱難。
被認為危險感知能力和行動力方面存在障礙的“災害弱者”的受害集中狀況不容忽視。
對中國的啟示:每一個生命的逝去都令人悲傷,而尤以天真無邪的孩子的離開,讓人難以承受。這次災難中,很多間學校倒塌了。受災害打擊的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他們尤其需要心理疏導,以逐漸平復情緒,走出巨大的心理陰影。
應有迅速籌集救災物資的能力
在這方面,我們需要行動起來。包括各種心理咨詢機構、宗教界人士乃至大學心理學系的志愿者,應該主動伸手扶持,主動張口詢問,對需要幫助的受災同胞進行心理援助。
盡管日本政府已向災區展開全面救援行動,但災區還是出現物資缺乏的情況,如水、食品、罐頭等方便食品、毛毯、棉被等生活用品、取暖用燃料以及搭建臨時住宅用物資都相當缺乏。
救災物資儲備不足,尤其是連續發生災害時。日本這次地震發生在最近十年最嚴重的臺風后沒幾天。臺風后幾乎用盡了救災物資,這些物資沒有得到及時補充,導致地震發生后沒有救援物資可用。兩天后,外地物資才源源不斷地運往災區,耽擱了寶貴的兩天救災時間。
對中國的啟示:“我們最缺醫生、藥品、飲用水、帳篷。”電視里接受采訪的當地官員聲嘶力竭地說。還有食品、衣服、被子……另外,血源也非常重要,肯定有很多人等著輸血救命。
公眾平日接受充分的災害教育
全國很多人都行動起來了,還不夠,13億人,應該有更多的民間組織開始奔走,更多的企業自覺捐助,這是一場社會的自我救助。來自內地其他省份、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甚至日本、美國等等許多國家的救災人員與救災物資,都要盡快運到災區。
日本1961年頒布了《災害對策基本法》,1982年5月由內閣做出決定,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防災日”,8月30日到9月5日為“防災周”,在此期間舉辦各種宣傳普及活動。采取的活動形式有展覽、媒體宣傳、標語、講演會、模擬體驗等。
近年來商家還推出防災套裝,出危險的時候只要幾秒鐘就能帶好基本的生存工具,災害來臨時安全地應對成為人民生活的必要習慣。
日本通過全民參與的災難演習,認真學習和了解地震的逃生知識:首先需要了解你的住房,什么地方是可以快速逃生的通道,其次是身邊要有毛巾和水,如果一旦有事情,先拿這兩樣。毛巾是用來堵口鼻的,如果能用水最好,不能用水用小便也可以,因為地震的震動可能導致煤氣管道破裂,引起大火,而現在住宅的裝修一旦燃燒,不燒死大概先熏死了。水是保命的,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只要有一瓶水,你可以延長自己生命的時間。
地震從開始震蕩到停止的極致時間是 12秒,到了這個點該塌的全都塌了,因此人要在這個有機的逃生時間里,盡快躲到比較堅固的東西下面。萬一塌了,被埋了,千萬不要慌張,不要動,安靜抱著你的水等待救援。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再次對該法作了修訂,強調了預防的作用,從而使9月1日國家“防災日”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
在日本,防災責任的明確化是“防災日”的核心。國家、都道府縣、市街村、公共機關、公民的責任十分明確而細化。如東京都新宿區防災中心的《防備災害》手冊中有東海地震與警誡宣言、防災對策、應急避難場所等實用性很強的內容;防災中心還提供了新宿區防洪避難地圖、防災用品及避難對策用品基地、以及對老齡人及婦幼的特別關懷計劃等。
其次,防災理念明晰。東京都防災中心專家認為,大都市防災建設的理念是自救、互助、政府行政。而只有在自救、互助的基礎上,才有成功的政府減災的公助。
日本專家表示:可否將災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取決于所有人在這段時間內如何行動。他們提出“自己的安全要靠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的城市要自己保衛!防災救災的主角是我們自己”的口號。
第三,城市公共安全應急標志實用明了。在東京都的街區、中小學、地鐵、公園內可看到許多明確的避難場所、消防信號、消火栓等標識??少F的是,大量有安全標志的場所,都十分細致地考慮了與無障礙環境的協調。如在電梯中不僅有遇地震、火災的安全對策,還配有為失明殘障人準備的盲文說明。
在日本,所有酒店中都有詳細的避難空間圖示,過道處有十分明顯的逃生輔助設備、消防設施、應急照明及沒有任何遮擋物的與外樓梯相通的門。
對中國的啟示:近幾年,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有關防災、救災、應變突發事件的管理辦法,然而真正演練者還是寥寥,安全手冊放到手中,多半也就被束之高閣,距離市民、鄉民的全覆蓋式參與,還有相當距離。痛定思痛,除了政府必須保證基本的防災救災硬件設施之外,最能保證自己安全的,還是鎮定、有經驗的個體自己。而這些鎮定而有經驗的個體的養成,有賴于政府提供充分的災害教育。
高精度的地震預報體系
從1964年7月至今,日本已經實施了7個“地震預報五年計劃”。
日本在1964年提出實施第一個地震預報計劃,目標是建立全國范圍的、地震預報研究基礎數據的觀測和收集體制。第二個地震預報五年計劃,主要以預報實用化為目標加強觀測研究。為指定特別觀測地區及觀測強化地區進行信息綜合判斷,設置了地震預報聯絡會等,形成了現在的地震預報體制框架。
在第三個五年計劃中(1974-1978),加強了以觀測強化地區為中心的地震預報體制,引進了各種觀測手段,實現了地震觀測遙測化等,觀測技術有了顯著的進步。第四、第五個五年計劃的重點是以預測地震的“地點”、“震級”的長期預報手段為基礎,建立探索地震發生“時間”的短期預報手段,進一步完善了地震預報體制。
第六、第七個五年計劃仍沿襲長期預報、短期預報的方式,提出了“地震發生的可能性評價”的課題。
日本文部省測地學審議會于1999年8月5日提出“地震預報計劃”的建議,繼續為提高地震預報的精度而努力。
對中國的啟示:預報地震當然是地震局的主要職能之一,雖然那很難。中國的地震預報,在世界上并不弱。然而,相比起最頂尖的預報體系,依然有太多工作要做。每準確一分,就可能拯救無數生命。
(戴志勇 整理)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