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5.8-5.14)
責任編輯:史哲
評審 曹西弘 劉洪波 劉小彪 錢克錦
NO 1.現在是解民于倒懸的關鍵三天!
《南方都市報》,5月14日,作者:錢鋼
此時,是解民于倒懸的關鍵三天,沒有什么比搶救生命更為緊迫!
有無數被壓在廢墟下的一息尚存的人,已經在孤立無援的境地中,度過了恐怖的第一個晝夜。大多數人,不可能堅持超過三天。唐山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是最危險的時刻。余震頻仍,可能有數千,可能有數萬被壓在樓板、磚石、鋼筋下的人們,多數已經受傷,無水,無食物,精神處在崩潰的邊緣。
與死神搏斗,搶奪生命,是現在這幾十個小時救災的第一急務。我們渴盼援兵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現場。請專業搶險隊和解放軍盡早到達幸存者的身邊或是附近;請醫療隊火速在現場開設急救帳篷;請立刻開辟直升機著陸場搶運傷員;請立刻在成都設立傷員轉運中心;請在災場之外的各城市立即部署接應醫院;請布置專門人員密切注意仔細傾聽幸存者的求救信號 (如敲擊聲);發現蹤跡,邊挖扒邊送食物和水;對大片倒塌的樓群,請設法用鼓風機送風,請調動消防車持續大量噴水。
問責和反思,現在不合時宜。沒有比人更重要的了。在千萬人命懸一線的這幾日,讓我們共同關注這場搶奪生命的大戰。讓我們給指揮者進言獻策,為徒步進入震中的救援者鼓勁助威,為在黑暗中掙扎的同胞祈禱,加油!
也懇請指揮者,在十萬火急之時,保持清醒的科學態度。請珍惜戰士和救援隊員的血汗和生命,不能像唐山地震時那樣赤手空拳地蠻干。盡快調運大型機械,至少給搶救者充足的工具。在傳媒的實時傳播下,萬不可用戰士的生命去制造場面,去作秀。
這是令人憂心如焚的分分秒秒。1976年唐山地震以來最慘烈的一次大地震在中國大陸發生了,而對它的反應、對策,一開始就遇到重重險阻。這場考驗的嚴峻程度,很可能超出我們的想象。
一切高談闊論,此時都蒼白無力。行動!此時最需要的是行動。立刻行動,從搶奪生命開始。
【點評者說】一切高談闊論,此時都蒼白無力。行動!這是《唐山大地震》一書的作者、南方周末前常務副總編輯錢鋼發出的呼吁。是的,首要的是行動!盡量為災區做點什么吧!能做什么做什么,即便什么都不能做,至少還可以為生者與死者祈禱。
No.2表達權實現需要制度保障
《炎黃春秋》,第五期,作者:資中筠
要落實言論自由,落實表達權,不允許民間辦報、辦刊不行。說是可以“依法”批評了,但這個“法”也掌握在領導者手里。限制表達權的手段非常多,根本不需要公開說壓制言論自由,或者不許你說什么。跟主編、社長打個招呼,打個匿名電話,不敢不聽。真的不聽,就沒飯吃了,主編可以自己不在乎,手下的人就沒飯吃了。到目前為止,言論沒有放松的形勢,只是控制手法變了。
我們有沒有進步?豎著比,當然比改革開放以前好多了。但現在都21世紀了,這個要求低了一點,現在我們還要橫向比較。中國人對美國大選研究得非常細,但是十七大、人大政府換屆應該算是我們的“大選”,而我們卻稀里糊涂,對號稱選出來的領導人,我們對他們的知情權和表達權到底有多少?大家只能從小道消息猜。我們周圍東南亞這些國家,包括越南,都已經走在前面了,韓國原來那么專制,這個坎已經越過了。俄羅斯,不論有多少問題,這個坎也已經過來了。我們民主這個坎還沒過?,F在很難往前推,就算有一個非常英明的領導想要推的話,都很困難。因為那么多既得利益者在那里擋著,橫的豎的都有阻力。我覺得惟一的就是放開輿論,讓健康的力量表達出來,而且可能還會有一些犧牲,像孫志剛事件,《南方都市報》為揭露孫志剛事件,一個人撤職了,一個人進了監獄。這樣還算是平穩的,如果不能夠及時放開輿論監督,下一步真的不知道會怎么樣。
【點評者說】仿佛和人“嘮家常”似的文風,但聽起來卻是那么的痛快酣暢,這就是心無羈絆的力量,實話實說的力量。忠言逆耳,但經得起時間的打磨,更重要的是:民眾愛聽。
No.3“自由先于制度 真理標準大討論新解”
中國網,5月11日,作者 秋風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由此引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掀起思想解放的波瀾,為“改革開放”開辟了空間。這里所說的實踐,很顯然是民眾的實踐,是基層的實踐。
確認了實踐的優先性,也就是確認了民眾享有超越意識形態,無視或者突破現有的制度、法律、政策,進行規則創新的道德上的權利。意識形態、現有的制度、規則,或者說,掌握著這些東西的官員,對于民眾的這些創新必須予以容忍。
真理標準一文所批判的舊體制的基本特征則是,民眾只可做政府允許做的事情。這樣的制度以政府的仁慈且全知全能為預設,政府自上而下地設計社會各個領域的制度,民眾被當作實現政府意圖的工具,其創造性完全被抑制,政府關心的只是民眾是否服從法律、政策,而不會去反思這種法律、政策的效果。事實上,由于這些法律、政策是政府單方面制定的,因此對民眾而言總是不公平的,民眾總是會陷入相對、有時甚至是絕對的貧困與無權利、無自由狀態。
1980年代開啟的改革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正是因為它在邏輯上、道義上確認自由先于制度,才顯著地擴展了民眾的自由與權利,才最終推進了私人產權、市場、法治、民主制度的發育。這對于當前正處于制度轉軌過程中的中國,尤其意義重大。制度轉軌需要不斷地創新規則,但假如禁止民眾在法律、政策之外、之上進行創新,那么,法律、政策又何以能夠自動地轉軌?真正地達到這一結果的規則創新、制度變革,只能出自民眾自己的努力。民眾必須做自己的立法者,而三十年前的真理標準一文其實早就承認了民眾的這種權利。
【點評者說】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的。30年前,僅僅是放開了一點口子,他們就給了中國一個巨大的奇跡。而當前,我們所看到的卻是民眾諸多天才的制度性創造,正在被扼殺,比如作者也提到的“小產權房”,一個也許可以一勞永逸解決中國城鄉區隔、住房問題、土地價值最大化……的創新就正在遭到無情打壓。如果說,我們今天進步得不夠快,我們存在的問題沒有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難道不正是因為民眾的創造力仍被束縛得太死嗎?一遍遍口頭重復“思想解放”,不如把實踐的權利真正交還給人民。
No.4為什么管制再嚴也難消弭童工
《上海證券報》,5月9日,作者:周業安
企業愿意雇用童工的道理很簡單,只要童工能夠像成年工人一樣干活,那么雇用童工就符合其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只要成人勞動和童工存在替代性,這種情況就會發生。
從企業一端來監控,很難消除童工現象,而從供給一端則更難。只要存在貧窮,就一定存在童工。貧窮地區的孩子出來打工,不是這些家庭的糊涂決策,也不是這些孩子的父母個人品質和倫理道德有問題,恰恰是這些家庭很清醒:如果不早點打工,就無法解決生存的難題!
所以,要有效地消弭童工,如果從需求方著手,鼓勵產業升級應該是更重要的方面。如果企業的知識含量提高,不再堅守勞動密集型,或者不再固守比較優勢原理,那么工作崗位對知識的要求就會正確引導勞動市場上的求職者決策,未來的求職者看到各種崗位對知識的基本要求,就有動力先學好一定的知識再進入工作市場。而這樣的企業也沒有動力雇用童工。如果從供給方面著手,那么首先得解決貧窮家庭的后顧之憂,這就需要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障的普及;其次,通過義務教育的足額投入來讓每個未成年人都能夠無成本地上學,降低其退學或者不上學的動力;最后,給這些貧困的地區和家庭更多的經濟自由,讓其更好地獲得發展的機會。
【點評者說】對社會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加以解釋,表面上總會令人感到“冷酷”,因為從中能嗅到“利益”,嗅不到“溫情”,但卻不得不承認它很有說服力。需要注意的是,經濟學的前提是注重規則、“不相信政府”,比如在童工問題上,就存在政府懈怠,或者因為稅收利益而放縱甚至庇護企業的可能,但如果政府墮落,并進而引發法制敗壞,又怎能寄希望它能循行“人道”,寄希望規則能得到尊重呢?
No.5CNN不怕華人起訴,怕的是失去收視率
《東方早報》,5月13日,作者:袁曉明
為什么說這個13億美元的案子勝訴的機會不大呢?美國是一個極其看重言論權利的國家,言論權利受美國憲法的保護,尤其是在司法的范疇內,對言論權利少有干涉。在歷史上,有案子涉及遠比“暴徒”、“呆子”更加有侮辱性的語言,然而最后都是言論者勝訴。當然,言論者雖有極大的言論權利,但如此大的權利,也注定言論者有很大的責任,并要承擔其后果,只是后果往往不在法律的范疇,而是在市場和道德的范疇。歷史上,一些卡弗蒂那樣的人物對自己的惡語付出極大的代價,而給他們提供言論平臺的媒體也在市場和信用上會遭到不小的損失。
因此,對CNN以及卡弗蒂的最有效抗議,并非是起訴或者是在CNN門前舉行游行示威,而是降低CNN的收視率,并通過CNN的廣告購買公司對CNN施加壓力。其實,中國內地的許多涉外旅店都有CNN,為什么不可以換成FoxNews呢?換下CNN比起訴有更大的效果,CNN不怕訴訟,怕的就是失去市場。
相比起訴CNN和卡弗蒂發表侮辱華人的言論,中國律師對卡弗蒂把中國產品貶為“垃圾”的訴訟似乎更有意義,因為那樣的惡語可能影響中國產品,并進而可能對中國工人就業造成直接傷害。我在乎中國工人的工作機會和他們的利益。在這一點上,中國應該學習美國,罵名沒啥了不起,但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國民利益不能受損失。
【點評者說】這是一篇頗得“中西調和”之法的評論。就“對CNN以及卡弗蒂的最有效抗議”而言,作者提出的招兒,也頗得“打蛇打七寸”之精髓。它或許會讓對卡弗蒂感到不痛快的普通民眾對西方的言論自由以及媒體消費主義有更直觀、更深切的認識。更何況,在輿情洶洶之下,單純說理往往碰壁,高明的言說者乃至執政者,必須為公眾的情感表達找到一個利益平衡點,雖然那更多不過只是一種情感宣泄。因為,真正換了Fox,情況就會更好嗎?Fox在對待中國問題上,比卡弗蒂出格的主持人也大有人在。所以,更重要的是:中國必須有自己的、能被世界認可接受的“CNN”。
網絡編輯:瓦特